淺談項目教學法在中職學校《成本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財會教育
作者:朱海燕
摘要:本文對中職學校在會計專業教學中采取項目教學法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根據企業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課程開發與設計;以企業成本核算過程為主線,根據企業成本核算工作崗位對會計人員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設計課程項目教學法的教學內容。通過項目任務的完成過程帶動學生思考、研究、實踐和創作,從而達到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目的。
關鍵詞:成本會計 項目教學法 應用
《成本會計》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同時,成本會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方法體係複雜且應用性突出。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為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中小型企業成本進行獨立核算,勝任中小企業成本核算、成本報表編製與分析等工作,實現“就業就上崗,上崗能頂崗”。在此基礎上,本文就項目教學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探討。
一、傳統成本會計教學
傳統《成本會計》教學中,許多教師隻注重各項生產費用的數據演算,而忽略了成本會計與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知識的銜接,同時也忽視了培養學生進行相關憑證票據及賬簿的識別與填製的能力。學生誤以為成本會計類似數學課,與會計核算存在較少關聯。例如,在講解各要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時,教師僅注重各種分配方法的計算,而忽略了要素費用的歸集,即忽略了數據的來龍去脈,學生難以理解各種算法在賬務核算中的不同作用。另外,仍有許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為主的教學手段仍無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全麵展開。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許多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一再壓縮。例如,僅簡單介紹品種法的基本核算流程,未能帶領學生進行係統的實務操作,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在工作中實際應用。
二、成本會計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由於《成本會計》課程的實踐性較強,結合麵向崗位、學做一體的職業教育原則,《成本會計》教學應采取“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即以企業產品製造成本的核算過程為載體,結合“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的教學理念,將實訓與理論講授相結合,實現“教、學、做”三者的融合,其基本思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一)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
為進一步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的緊密聯係,應建立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新機製。以筆者所在職業中專院校為例,曾聘請教育界專家和財稅事務有限公司顧問、集團財務總監、注冊會計師以及若幹一線教師成立會計專業指導委員會,對會計專業教學進行指導。
(二)以成本會計核算工作流程為主線,重組課程內容
《成本會計》課程應以成本會計核算工作流程為主線,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增補與整合,並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根據成本會計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進行。例如,成本會計的品種法核算,應將要素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以及在產品與完工產品的分配串聯起來,創設一套從費用的歸集和分配到計算出產成品成本的完整的製造業品種法綜合實訓項目。這樣既能令學生充分體會到成本會計崗位的職責與所需的能力,了解會計信息傳遞流程和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和技能以及產生知識需求,又能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成本會計並非單純的計算題,而是企業財務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整個企業的財務工作。
(三)以“項目教學法”的課程教學模式設計課程結構
在相關專家對課程建設意見的基礎上,筆者對成本會計工作任務進行了分析,以真實的製造業企業會計業務為情境,按照成本會計核算工作流程進行優化整合,將成本會計核算工作分為若幹個工作任務,再將每一個工作任務進行細分,形成了遞進式和分解式課程設計結構,讓學生真正體驗成本會計崗位的核算內容。
三、項目教學法在成本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是以實踐為導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從職業的實際出發選擇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為教學的內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問題的要求搜集、選擇信息資料,通過小組的共同努力研究,具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或完成任務。項目教學法一般按照確定項目任務、製訂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歸檔或結果應用五個教學步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