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不幸與失敗的沼澤,經曆漫漫黑夜的跋涉,一個人還能信心百倍地向遙遠的地平線進發,那他一定能看到生命的曙光……
曆經磨難的童年
1978年初春的一個夜晚,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長條村一片寂靜,人們早已進入甜蜜的夢鄉,然而,在一戶普通的農家小院中,一對夫婦卻愁腸百轉,難以入眠:望著繈褓中熟睡著的嬰兒粉嫩的小臉,誰能想到他竟又是一個先天雙目失明的孩子。在靠勞動掙工分,條件艱苦、信息閉塞的農村,這孩子將來生活怎麼辦?生存的出路在哪裏?怎樣走向社會?怎樣成家立業呢?在無奈的歎息中,他們依然抱著一絲希望,期盼著奇跡會發生,也許有一天這孩子會見到光明,有一個光輝的未來,於是就請人給孩子起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名字——閻旭輝。
然而,奇跡並沒有發生,小旭輝依舊生活在黑暗中,厄運卻再一次降臨到這個不幸的家庭:小旭輝出生不到5個月,突如其來的病魔奪去了父親的生命,失去親人的痛苦讓全家人悲痛欲絕。當時家裏還有66歲的奶奶,5個未成年的子女,最大的姐姐才16歲,12歲的大哥和小旭輝竟都是雙目失明。父親的去世使家中失去了唯一的壯勞力。麵對著這個沉重困頓的家庭,堅強的母親忍著悲痛,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擔起了這副重擔:她像男勞力一樣下地勞動,從早到晚料理家務,養豬喂雞,縫衣納底;河畔中、田野裏、溝壑邊都留下母親拾柴割草種地收獲的足跡。母親披星戴月,為全家人的溫飽日夜操勞,長年的體力透支使她積勞成疾,患上了多種疾病。
小旭輝深愛著自己的母親,而母親好強堅忍的性格也時時感染著他。他一心想著能像姐姐一樣為母親減輕一些負擔,他憑著盲人靈敏的觸覺、聽覺,摸索著學會了自己穿衣吃飯,漸漸地還幫母親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同齡的小夥伴們上學了,他隻能在校門外徘徊,傾聽著校園裏琅琅的讀書聲。放學了,同齡的小夥伴們一起嬉戲玩耍,你追我趕,聽著院子裏的歡聲笑語,小旭輝坐不住了,他也趕來和夥伴們湊在一起玩。媽媽知道他長大了,就像一隻就要出巢的鳥兒一樣,他更需要媽媽的嗬護。媽媽在出門的時候,總是手牽手地拉著他上街下地串門,有意無意地鍛煉著他,慢慢地他就練就了憑感覺走路的本領。
雖然他可以獨自出門,可他不知道自己出來應該幹什麼?
從擺地攤到開商店
時光荏苒,一晃幾年又過去了。小旭輝長成了一個13歲的少年。他能幫媽媽做的事情可多了,可是他覺得這還遠遠不夠。對於這個貧窮的家庭來講,最讓母親發愁的是錢太少了。於是,小旭輝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和同齡的小夥伴們去做生意。憑著觸覺聽覺,他早就練會了認識不同麵值的錢幣。當他興衝衝地把這個決定告訴母親時,卻被母親攔住了。母親有她的顧慮:“正常人做生意都很困難,更別說你一個盲人了,出門在外,別人把你的東西偷完了你都不知道!”小旭輝沉默了,他沒有埋怨母親,他知道母親是疼愛他,怕他吃虧,可是他沒有動搖自己的決心。第二天,他就瞞著母親,悄悄地走出家門,向鄰居阿姨借了五元錢,用一元五角錢買了一大包爆米花,做起了第一次生意。果然,像母親擔心的那樣,第一次出門上街賣貨,沒有社會經驗的他被一群小孩一搶而空。當他無奈地回到家中,母親問起這兩天的去向,他怕母親生氣沒敢說。第一次的遭遇並沒有使好強的閻旭輝灰心喪氣,他還想尋找機會重新嚐試。可是當他準備再努力一次的時候,上一次失敗的陰影卻讓他猶豫不決:如果再次失敗該怎麼辦?借別人的錢怎麼還?周圍人的嘲笑、母親的擔心阻攔都會撲麵而來。正在他鬱悶的時候,一位要好的朋友到他家來看他,鼓勵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你要總結第一次的經驗,起初先不要到集市上去擺,要先到社會秩序較好的學校門口去擺攤,再試一次,一定會有結果!”於是,閻旭輝又鼓足勇氣拿出借來的兩元錢購進玉米製品,做起了農村人俗稱的“泡泡糖”的生意。雖然本錢不大,給他的壓力卻不小,在從膨化食品廠進貨回家的路上,沒有想到遇上了大雨,土路泥濘難行,他背著貨物深一腳、淺一腳摸索著前進,渾身濕透,凍得瑟瑟發抖。忽然一腳未踩穩滑倒在地,他從泥水中爬起來,趕快摸索著尋找掉在地上的貨物,咬著牙堅持背回了家。母親見他這副狼狽不堪的樣子,詫異地問他幹什麼去了。
這一次小旭輝認為自己把貨物從廠裏背了回來馬上就要賺到錢了,心裏充滿喜悅。他自豪地對母親說:“我做生意去了。”母親將貨物從他身上拿下來就問:“你哪裏來的錢?”他實話實說:“是借來的。”小旭輝沒想到母親勃然大怒:“你怎麼這麼大膽,不經大人同意,你就向別人借錢!你看看你進的這貨,這東西根本就不能見水,趕快把這些貨物扔掉!”旭輝用手一摸,貨物真的變成了泥團一樣,這東西是沒法賣了。他的心頓時就像跌進了冰窖,涼透了。這一次又失敗了,他滿腔熱情地想要賺些錢,為家裏減輕些負擔,卻屢遭失敗,這對一個單純幼稚的13歲的盲童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難道自己真是一個無用的廢人,隻能靠別人來養活嗎?就在他痛苦迷惑、失望無助的時候,當民辦教師的鄰居阿姨來到他身邊與他促膝長談。阿姨說:“孩子,不要有什麼負擔,借給你的錢你拿著用吧,還不了也沒關係。你想想,一個正常人幹點兒事情都很不容易,更何況你呢?失敗兩次不算什麼丟人事,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你要把每次失敗當成生活對你的考驗,你要有經曆多次失敗才能成功的心理準備。”阿姨的一席話給了旭輝莫大的安慰和前進的動力。他鼓起勇氣再次去了膨化食品廠進貨,每天起早貪黑背著一個黃紙箱到學校門口擺地攤,幾分幾毛地積攢著,最後一算賬,居然賺了幾倍的利潤,他非常高興!小旭輝信心倍增,接下來他又擴大投資,增加到幾十元,收入自然更多。通過做小生意,他不僅掙了錢,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鍛煉。他從進貨、推銷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和社會經驗。小旭輝很聰明,他往往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想法,也許這是做生意給他帶來的靈感。在以後的日子裏,他擺完地攤不再直接回家,而是去收“破爛”——比如廢銅、廢鐵、報紙、雜誌、塑料、酒瓶等,他把收集到的這些“破爛”送到收購站,自然會有一定的收益,這樣就等於他一次出門做了兩份生意。日複一日,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給家裏開了一個小商店。三年後,為了擴大生意,他用積累的資金一次性又買了三台遊戲機,辦起了遊戲廳。這時商店的資金周轉發生困難,由於他和批發部建立了良好的信譽,都願意賒賬給他供貨。他一邊經營遊戲廳,一邊開商店,吃的喝的玩的用的都有了,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當初村裏擔心或嘲笑他的人,不由得對他刮目相看了,憑自己的勞動掙到了錢,減輕了一些家庭負擔,閻旭輝邁出了奮鬥的第一步。他更加堅定了信息和勇氣,開始尋找新的人生目標。
另辟蹊徑 自學唱戲
進入90年代初期,由於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競爭激烈,生意自然就越來越難做。閻旭輝覺得開商店不是長久之計,要想辦法尋找下一步的出路,但在信息相對落後閉塞的農村,旭輝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有人見他做生意頭腦靈活,就建議他去學吹拉彈唱,旭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在農村,婚喪娶嫁開業慶典,經常都請樂隊助興,“樂人們”很走紅,不僅管吃管住,而且還有小費。入了這一行,自己就多了一技之長,起碼也可以自娛自樂解除煩惱。於是他去請教從木偶團退休的金老師和奇老師,這兩位老師從藝幾十年,在當地小有名氣,對秦腔和板胡比較精通。兩位老師告訴他,學唱戲不但要有基礎,而且是要收費的,旭輝交不起這個學費,於是他就決定自學,有問題就去登門拜訪兩位老師,老師也經常給他一些指點。
他常常在村上的高音喇叭下聽戲,邊聽邊唱,邊唱邊記,每次隻能學會幾句,時間長了就記會了幾段。但高音喇叭聽戲的時間很難掌握,聲音嘈雜,經常聽不清唱詞,他覺得這樣學戲太難。於是他就托人給自己買了一台寶石花牌收音機,這樣他可以不用出門在家自學,也不耽誤商店的生意,而且收音機節目較多。但是,收音機裏的戲曲節目一天隻播一遍,沒有辦法複習,還是不好學。這時金老師給他出主意讓他買一台錄音機。為了學戲,他毫不猶豫地拿出做生意攢下的錢,托人從城裏買回來一台錄音機,又從親戚家借來一盤經典折子戲《拾黃金》的磁帶,閻旭輝就天天守在錄音機旁邊,如饑似渴地反複聽著、唱著,沒有多長時間就學會了這盤磁帶中的秦腔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