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為舵 中流擊水——崎嶇人生路上的強者劉向東(1 / 3)

有這樣一個人,用他堅強的意誌和不屈於命運的精神,戰勝了來自各方麵的困難;用他辛勤的工作回報著來自社會和家庭對他的關愛;用他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用他孜孜向上、不斷進取的力量,激勵了更多的人自強自立、奮發向上……

夢魘童年 強字當頭

劉向東出生於1966年,父親是一名軍人,母親是農民,雖然家裏貧窮,但他的降生還是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很多歡樂。可是,就在他剛剛離開母親懷抱、踉蹌學步的時候,卻患上了脊髓灰質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兒麻痹症”,那時他隻有一歲零八個月。

當時他病得很重,脖子撐不起頭,四肢跟麵條一樣軟,就連呼吸道都麻痹了。雖然家庭生活困難,但父母還是暗下決心,無論多麼艱辛,都要看好兒子的病。從那時起,他不是被母親抱在懷裏,就是被背在背上。然後就是不停地在一個個醫院裏進進出出,打針吃藥成了他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大約在五六歲的時候,母親帶著他來到父親所在的連隊。父母幾乎每天都在捕捉著各種醫療信息,隻要知道哪家醫院有可能治療,便不顧路有多遠,帶著劉向東就去,然而一次次的希望卻變成了一次次的無奈。

病魔,使本應和其他孩子一樣在歡樂中度過童年的小向東,在一次次與病魔的抗爭中逐漸學會了堅強和忍耐。向東7歲那年,父母得知吉林省長春市有一家部隊醫院可以治這種病,就再一次帶著他千裏迢迢趕到東北,在醫院一住就是十個月。這時他隻會爬行,在十個月裏,他做了三次大手術,腰部、腹部、腿上、腳上到處都有手術後留下的刀痕,腿上最長的一個刀口長達26厘米。每次手術後他都會因為傷口的疼痛而大聲哭喊,可是當他發現父母此時總是背過他悄悄地流淚,他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麼……此後,每當忍不住疼痛而想哭喊時,向東就把小腦袋埋進被窩裏,不住地唏噓。病友、醫生和護士們從此再沒有聽到他的哭鬧,他們紛紛誇讚道:“向東真是個小英雄,向東真的了不起!”。

十個月的治療效果還算可以。回家後,在父母的幫助下,給他雙腿綁上夾板,給他腋下架了雙拐杖,小向東咬著牙,艱難地夾著雙拐堅持鍛煉走路。為了不讓父母看到自己摔倒後的痛苦情境,他每天天不亮就開始鍛煉,晚上等到父母睡了以後,他又悄悄爬起來再堅持鍛煉。就這樣,每天堅持四五個小時。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哪管他鼻青臉腫、暈頭轉向……兩年多後,他可以架著雙拐自己行走了。

由於身體的原因,到了9歲時他還沒進過學校的門。母親在家一邊照顧他,一邊輔導他學習,雖然他從沒進過校門,但在媽媽的督促輔導下,這時已經掌握了相當於小學二三年級的功課。因為治病,家裏的經濟負擔更重了,為了緩解經濟壓力,母親在縣城做臨時工,他隻能和奶奶住在老家。回到老家後,當他看到別的同齡人都背著書包去上學,他逐漸產生了要上學求知的念頭,而且這個欲望越來越強烈,他要上學!當時他家住在離學校有三四裏路程的高坡上,為了上學不遲到,他經常乘“滑板”從高高的坡上滑下去。所謂的“滑板”其實就是拐杖,“乘滑板”就是把拐杖平放,坐在拐杖上往坡下滑,可是總是經常從上邊滾下來,然後拍拍身上的土,架起拐杖,一步一挪地向學校走去。同學們下課或放學後都跑出去玩了,而他卻總是待在教室裏學習,因而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且經常在參加的各類競賽中獲獎。在三年多的讀書曆程中,他遲到的次數是同學中最少的。因為上廁所不方便,他隻能每天用減少飲水的辦法來控製上廁所的次數。他從四年級起步上學,小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縣城一所重點初中。由於學校離家比較遠,父母每天要往返四次接送他上學。然而,命運總是無情地捉弄人,就在他讀到初二的第二學期,學校決定把他們班的教室從一樓搬到三樓,這一無情的現實殘酷地為他畫上了在校求學的句號。

童年的天堂隨著被迫輟學而逝去了,懷揣著童年的夢,他又一次回到老家。當時家裏的一台手掌大的半導體收音機成了他最喜歡的物件。從那個小盒子裏,他知道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寬,那時他最喜歡聽的是小說連播和相聲等曲藝節目:劉蘭芳講的《嶽飛傳》,袁闊成講的《三國演義》,王剛講的《夜幕下的哈爾濱》,以及侯寶林、馬季、笑林、李國盛等藝術大師們幽默的相聲,都給了向東無盡的歡樂。父親每月都要給他從縣上捎回幾本小說和文學雜誌,其中有《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與黑》、《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十月》、《收獲》等等,而他經常把他從收音機裏聽到的故事、笑話和從這些書中看到的故事講給同齡的小夥伴們,和大家一起分享著這些精神食糧,大夥也都因此喜歡到他家裏來,喜歡圍在他的身邊。以後,他居然朦朦朧朧地做起了“作家夢”。一直到他後來參加工作以後,每月幾十塊錢的工資,除了留十幾元的夥食費,其餘的都用於訂閱文學雜誌和購買書籍。他參加了吉林作家進修學院文學創作(函授班)的學習。兩年中,在沒有老師輔導、自己出行又特別困難的情況下,他克服諸多困難,始終堅持學習。在縣圖書館經常能看到他架著雙拐艱難移動的身影。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他總是一遍又一遍翻閱資料悉心查找,直到學懂為止。日長月久,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凡是他需要查找的資料,都可以從圖書館免費借閱。兩年多時間,向東硬是憑著這種毅力、執著的精神,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

矢誌不渝 上下求索

“天生我材必有用”、“男兒當自強”,向東時常用這樣的話來勉勵自己。在他8歲的時候,有一天,奶奶在院子裏劈柴,向東見奶奶很辛苦,要幫奶奶劈柴,奶奶不讓,他就幫奶奶整理柴棍。在奶奶做飯的空當,他趁奶奶不備,偷偷拿起斧子劈柴,一斧子剁下去砍在左手食指上,結果那個指頭險些從他的身體上分離出去,至今那個傷痕依然清晰可見。每到夏收時節,大人們到農田裏收莊稼,他在家裏磨割麥子用的鐮刀,總能把每一張刀片磨得明光閃閃、鋒利無比,使大家幹起活來很輕鬆,以至於後來好多鄰裏鄉黨都把刀片拿來讓他磨。他得意地說:“誰說我沒用,我終究還是有點兒用的嘛!”

16歲那年,向東不願意一個人閑著,嚷嚷著要幹點什麼,也好為家庭減輕一些負擔。父親拗不過兒子,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家裏幫他在村裏開辦了一個小賣部,從事日用品和小百貨經營,這也使他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價值的存在,從此開始認為自己不再是一個無用之人。當時的商品大多是散裝的,副食品等商品都是用紙張包裝。沒有顧客時,他仍然閑不住,為了更好地為顧客服務,他反複練習業務技能:散裝的商品經他用紙包裝後,四棱見線、美觀大方,擺在櫃台上像正在被元帥檢閱的方陣。在經營中,他以誠信為本,規範經營,贏得了鄉親們的信賴和誇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