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河治河運河 蘇南水運繁忙(1 / 2)

大船小船稱好風,

千櫓萬櫓晚江紅。

漸聽歌聲門外近,

不知誰泊綠陽東。

江蘇各地經濟的發展實際上與江蘇的水運發達密切相關。江蘇跨江濱海,水網密布,湖泊眾多。單海岸線就綿延954公裏,長江橫貫其東西達425公裏,同時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公裏。有淮、沂、沭、泗、秦淮河、蘇北灌溉總渠等大小河流2900多條。全國五大淡水湖,在江蘇境內的就有兩個,一是太湖2250平方公裏,一是洪澤湖2069平方公裏。此外還有大小湖泊290多個。正是這些河水孕育了江蘇經濟的發展,使得江蘇的內陸文化很快與海洋文化接軌,而江蘇的經濟也正是在這種水陸文化交錯的指引下蓬勃發展起來。

江蘇經濟的發展是從水運事業發展起來的,僅江蘇的內河水運,尤其是運河水運,在全國首屈一指。江蘇水運的開發有悠久的曆史。江蘇最早的運河是吳王夫差開挖的邗溝。《左傳》中記載說:“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的解釋是:“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邗溝從長江邊的江都通達淮河,溝通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水係。當年夫差率大軍從邗溝北上直到黃池與諸侯會盟,不料越王勾踐率軍乘虛攻入吳都,十年後吳國滅亡。後來的各個朝代,這條運河都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有關江蘇治水和水運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大禹太湖治水”的傳說。大禹在太湖治水時,首先要戰勝一種叫做“昂”的怪獸。“說它像龍不是龍,說它像蛇不是蛇,說它像蛟不是蛟”,它能上山,又能下水。究竟這是一個什麼怪物呢?據說就是龍子。俗話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因為龍子經常在外麵闖禍,所以老百姓又把它叫做“孽龍”。這條孽龍經常在太湖裏翻滾,興風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決心要製服它。當它在湖裏翻騰時,大禹用一條長長的紗帶打了個結,向“昂”頭上拋去,套住了它的頭,又縱身一跳,跨上了它的背,雙臂用力撳住它的頭,把“昂”撳到湖底。這時,附近的老百姓也都來幫忙了,他們抬了一隻像山頭一樣大的鐵鍋,把“昂”扣住,然後用沙石泥土堆上去,堆成一座山,終於把“昂”製服。這座山,就是太湖中的平台山,大禹拋下的帶子,就變成平台山西麵的西沙帶。

隋代,隋文帝派遣其子楊廣進攻南朝陳國,“開邗溝從山陽至揚子入江”,並改其名為山陽瀆。雖然在曆史上隋煬帝是出名的暴君,但是他在治水開河方麵的功績為後世江蘇商業的發展作了物質上的準備。晚唐皮日休寫過一篇《汴河懷古》: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裏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首詩稱讚楊廣治水之功不在大禹之下。清初學者顧炎武也對隋煬帝作了公正的評價,說他開河是“不仁而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