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商奢侈淫靡 香魂還陽買鏡(1 / 1)

粉竹香塵調不齊,

和來雁字鬥高低。

即從紅豆征奇麗,

便壓元人十四題。

在驚人的鹽業利潤刺激下,揚州其他行業也日益興旺,各種消費品、工藝品的生產和工藝十分發達。漆器、玉器、剪紙、花燈、八刻、盆景、小吃、醬菜,還有製筆和刻書,不僅盛極一時,而且至今仍是名著海內外的精品。

正是蘇商這些嗜好使揚州成為規模宏大的消費市場。出現了小東門、小秦淮等繁華商業區。焦循在《揚州足征錄》中記敘小東門街“市肆稠密,居奇百貨之所出,繁華尤甲於兩城,寸土擬於金”。各地的土特產品如兩江的綢布、湖北的木材、江西的瓷器、廣東的食糖等均在此集散中轉。

揚州不僅商業繁榮,手工業作坊也很發達,有銅坊、紙坊、冶坊、官錦坊、金銀器製造行、紡織行、皮革行、木器行等。其中有不少全國的名牌產品。揚州生產的銅鏡,更負盛名。銅鏡又稱照子,在玻璃未傳入我國以前,古人照麵都是用銅鏡。古代皇室用的銅鏡就是由揚州進貢的。《太平廣記》記述:唐天寶年間揚州進水心鏡一麵,縱橫九寸,青瑩耀日,玄宗對鏡觀照,十分欣賞。

揚州曾流傳著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有個名叫韋栗的人去江南做官,途經揚州,與他同行的女兒想買一麵金花鏡。當時韋栗手頭拮據,對女兒說,等以後為父有錢再給你買,然而他卻未曾想到他才到任一年多,女兒就因病早逝了。幾年以後,韋栗當官任期已滿,乘船載著女兒的棺柩回鄉,途中又經過了揚州。而在揚州集市上有一美貌少女以5000錢向賣銅鏡的商人購買了一麵金花鏡。商人接過錢仔細一看,付的竟是冥錢。商人連忙追隨這個少女直至韋栗所乘的船上。韋栗聽說此事大為吃驚,忙說:“我女兒已去世幾年了,怎會向你買鏡呢!”結果待眾人將棺柩打開時,隻見那麵金花鏡已放在女兒屍體旁邊。一個美麗的少女香魂,生不能以揚州金花鏡照麵,死後的鬼魂也要以紙錢買回寶鏡以了夙願。真是淒美至極啊!

除了銅鏡以外,揚州的漆器也是舉世聞名。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名藝師盧葵生製作的漆砂硯最為著名。盧葵生有著較深的藝術修養,他一直與書畫名流交往甚密,他是個能夠發現美、欣賞美、鑒別美、將髹漆製作藝術推入出神入化境界的藝人。他的作品應驗了一句話:美,是人自己從他的靈魂深處創造出來的。不僅被國人視同珍寶,而且遠銷海外。

還有揚州的玉器吧,其工藝也是相當精湛的。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裏,有一座青白玉製成的玉山《大禹開山》,重一萬多斤,堪稱世界玉器之王。這座玉山上有高山峻嶺,參天古樹,懸崖峭壁,曲澗溪流,烘托出大禹率領百姓劈山引水的恢弘場景。這件稀世之寶出自揚州琢玉工人之手。揚州本地並不產玉,但古代揚州的便利交通及富庶市民卻為玉雕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來自全國各地的珍貴玉石都在這裏加工,頓時身價百倍。每一塊玉石的成分、色澤、形態、大小均不相同,玉雕大師善於依照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首先構思出玉器的造型,然後才進行仔細的雕琢。有時候一件大的玉雕作品一個人要雕刻十幾年。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揚州玉器工藝的鼎盛時期,清代宮廷中的很多玉器多產於揚州。

另外揚州盆景也很出名。揚州盆景亦稱揚派盆景,與成都的川派盆景、廣州的嶺南派盆景、上海的海派盆景和蘇州的蘇派盆景並列為全國五大盆景流派。揚州盆景分樹樁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特別是觀葉類的鬆、柏、楓、瓜子黃楊等樹樁盆景別樹一幟,主幹“一寸三彎”,樹冠成雲片狀。這是借鑒繪畫“枝無寸直”的原理和園林假山的堆掇技巧,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揚州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很多,他們不僅能製作八寶鑲嵌的大型漆器屏風,能在萬斤以上的青白玉上精心雕琢出大禹治水的壯觀場麵,而且能在一個小小桃核或杏核上鏤刻出花鳥、人物、亭、台、舟船及十二生肖形象,惟妙惟肖,令人讚不絕口。這是“揚州八刻”之一的核刻,另有竹刻、牙刻、木刻、磚刻、石刻、瓷刻、骨刻。雕刻藝人以刀為筆,各顯奇技,巧奪天工。有的將名山大川納於方寸之間,有的將洋洋千言鏤於彈丸之地,有的將棄物變成人間珍寶,有的化腐朽之物為神奇。他們將自然的美、藝術的美和心靈的美融為一體,件件作品都是美的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