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洞庭崛起 名賈商族風光(1 / 2)

一門風雅屬商家,

姑侄聯吟顯才華。

家學淵源祖訓慈,

洞庭民賈遍天涯。

根據史料可以推定,洞庭商幫在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已經形成。

其實早在唐宋時期,曆史上就已經有了洞庭人經商的活動記載。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洞庭西山就出了一位名叫夏元富的豪商巨賈,他“年十六賈於四方,三十八而資產豐積,於是置第宅,置舟舫”,死後葬在西山仰洪灣。

到了元代,洞庭兩山出了不少名震全國的大商人,如王彥祥、王惟貞、陸子敬、陸道源等人。其中王惟貞名敏,是王彥祥的三子,“自小曆覽江湖,深諳積蓄之術。江湖豪雄,尊為客師。今言善理財者,必曰惟貞”,他是當時商界公認的理財大師。元末,洞庭巨賈陸道源“貨甲吳下,為甫裏書院山長,一時名士鹹與之相處。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曰:‘吾產皆為汝,惜為汝禍耳!’道源遂為‘黃冠師’。”陸道源既是一個大商人,又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大文人,這種儒商身份使他能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身處的環境,擺正自己的位置,獨善其身。

明代以後,洞庭人家經商者日益增多,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並常在與其他商幫的商業競爭中取勝。明末“鑽天洞庭遍地徽”的諺語已經廣為流傳。終於在萬曆年間,洞庭幫真正崛起了。

洞庭商人的商業活動主要是販賣洞庭土特產。開始,他們的貿易活動範圍主要在太湖流域的各大城鎮,如蘇州、鬆江、嘉興、湖州等地。洞庭商人利用便捷的水路交通,將鮮花、水果、水產等迅速地運送至江南各地市場高價出售,獲利頗豐,為他們日後擴大經營領域作了前期的資本積累。到了明代中葉,隨著洞庭商人商業資本的擴大,其經營範圍也由原先的專門經營本地土特產轉為經營棉紗、布匹、絲綢、糧食、刻書等利潤更為豐厚的大宗商品行業。他們的活動範圍也迅速擴大,其經營方式也由原先單一的水路販運發展為坐賈或多層次批發零售。他們的活動區域也沿著南北大運河延伸至長江以北的廣大北方地區。

此時洞庭東山商人中出現了一些實力雄厚的經商世家,如著名的翁氏、許氏、席氏、嚴氏、劉氏,世稱“五大家族”,以及葛氏、葉氏等家族。這些經商世家或父子相繼、或兄弟齊心、或親眷合營,結成一個個商業經營的聯合體,爭先搶占市場。東山翁氏家族以山西中部的清源為經營基地與轉運中心,進行大規模的商貿活動。例如:“明中葉的翁籩,號少山,自幼就在清源經商,開了多家店鋪,各地商賈紛紛前來進貨”,“以布縷(棉紗)、青靛、棉花貨賂,往來荊襄、建鄴、閩、粵間,甚至遼左江北,聞其名,非翁少山布勿衣勿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