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無寧不成市
處處缺紹不成行
商賈求珠泛滄海上海成名倚甬商
三江水呦長又長,
流入東邊大海洋。
千載羅城黃公築,
明州市舶遠名揚。
唐代李延孝商團以明州港與日本值嘉島港為基地經營海運貿易寧波是個具有悠久經商傳統的地方。早在6000多年前,餘姚河姆渡文化已顯現出海洋文明的特征。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設郡縣。當時海外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人很多。把附近的山叫山,並在此設立縣,“以海人持貨貿易於此,故名。”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秦代商貿活動已相當活躍,至晉時,寧波“商賈已北至青、徐,南至交廣”。
明州張支信海船商幫駐地:那留浦(港)寧波,古稱明州,是中國最古老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也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早在唐代,明州就已經開辟了通往日本等國的航線。《四明誌》有“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國家。被稱為“唐商團”的李鄰德家族,曾在明州港與日本博多津之間的往返百餘次。當時的大商人李延孝、張支信、李處人等,有自己的船隊,往來於日本與寧波、台州、溫州之間。在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並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寧波還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南宋乾道二年(1166),大詩人陸遊自山陰(今浙江紹興)家鄉出發,買舟東來寧波訪友。他渡曹娥,循運河、姚江,一路來到三江口。《遊鄞》一詩,抒發了他對寧波愛不釋懷的心情:
晚雨初收旋作晴,
買舟訪舊海邊城。
高帆斜掛夕陽色,
急櫓不聞人語聲。
掠水翩翩沙鷺過,
供廚片片雪鱗明。
山川不與人俱老,
更幾東來了此生。
詩人穿行州城街巷,來到靈橋門外,和風麗日之下見浮橋橫江,桅林立,江廈一帶百舸爭流,“南則閩廣,東則倭人,北則高句麗,商舶往來,物貨豐衍”,明州一派繁華興隆景象。
這片經曆過風雨的熱土,不知成就過多少巨商富賈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采納了鄞縣讀書人單仲友的建議,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改明州為寧波府。“寧波”這個名字,似是中華民族對海洋文明一種虔誠的祝願與祈禱。
鴉片戰爭之後,寧波、溫州等地相繼被辟為通商口岸,“寧波幫”開始迅速崛起。
寧波商幫雖然形成時間較晚,但其發展勢頭卻很快。他們的活動地域不斷拓展,特別是在各通都大邑中營建自己的勢力,最終形成“四出營生,商旅遍於天下”的局麵。
寧波商幫最先在北京發跡,然而其經商的“天堂”卻在上海。寧波毗鄰上海,對這座全國最大的商業都市,寧波幫情有獨鍾。他們利用臨近上海這一優勢,旅滬經商,“滬地為寧商輳集之區”。20世紀上半葉響徹大上海的《寧波旅滬同鄉會會歌》這樣唱道:
通商滬市甬江東,航海達吳淞。
貨殖競豪雄,最難神聖合勞工。
四明二百八十峰,潮汐蛟門湧。
地靈人傑眾桑梓,恭敬鄉情重。
雲水逢迎交誼通,霸圖繼文種。
大隱仰黃公,我思先正有高風。
當甬上兒女背負著慈母鄉情的深情厚望,揖別四明甬水遠行之際,他們的心情當然是沉重的,但與“走西口”的淒涼,“闖關東”的悲愴相比,他們的目光是遠大的,步履是闊達的。他們來到一葦可航的上海,在這裏釋放了寧波商人最強遒的生命活力。
修於明代的古城牆,主要用以保護繁華的商業免遭倭寇之襲擾上海總商會長期被寧波商幫所操縱。早在1902年,中國通商銀行總董嚴信厚就受兩江總督委托,在上海籌劃組建商會。這位寧波慈溪人奔走呼號,聯絡上海各業資本家,並親自捐資、製定章程,創立上海商業會議公所。到了第三年,此機構又改組為上海華商商務總會,其中寧波定海人朱葆三任該會協理。到了1915年,由於該會總理周金箴調任上海道尹,於是眾人便推舉朱葆三任總理。朱葆三此後一直在上海商界居重要地位,成為上海灘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上海工商界還曾流行這樣一句話:“上海道一顆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五金大王葉澄衷由此可見,作為商界的一個重要人物,朱葆三的影響力有多麼大。
朱葆三是寧波府定海人,與許多有膽有識的寧波商人一樣,他很早就闖入上海,在這個十裏洋場的大世界裏拚搏起來。
朱葆三是經營五金業起家的。1878年,朱葆三在上海新開河開設“慎裕”五金號,經營大五金業務。當時,在寧波商幫中經營五金業最著名的,首推“五金大王”葉澄衷。此人早年在黃浦江搖舢板,隨船販賣煙酒罐頭食品,專門兜攬外國船上的生意。葉澄衷每次劃船到外國船上做生意時,都隨船載幾瓶中國的烈性燒酒,讓外國商船上主管船務的“二副”喝。1899年,葉澄衷捐資修建的澄衷學堂那些外國商人從沒有喝過中國這麼烈的酒,一喝便頭昏眼花,思維麻木。此時葉澄衷趁機讓他們簽攬活單,沒有不成功的,充分表現了寧波商人的機智。幾年後,葉澄衷粗通英語,積資漸多,便在虹口百老彙路開設順記五金洋雜貨店,專門經營船上用的五金貨及洋油、洋燭、洋線團等日用洋貨,成為上海第一家由華人開辦的五金商號。朱葆三審時度勢,看出“五金大王”葉澄衷的不凡,於是與之聯絡感情,虛心求教,不僅在五金業務上套出許多寶貴經驗,而且逐漸進入到葉澄衷營造的廣泛的關係網絡中。葉對朱十分賞識,加上都是寧波府人,小學徒出身的上海總商會巨頭朱葆三多了一層老鄉的關係,於是對朱更加垂顧。在葉澄衷的支持和幫助下,朱葆三將五金號遷到福州路四川路口13號大廈營業,並擴大業務,兼營進口貿易,並設立了新裕商行。由於他調度有方,經營得當,頗講營銷技巧,故而商行年年盈利,聲譽鵲起。
朱葆三有了資本後,便與寧紹幫商人虞洽卿集資創辦了寧紹商輪公司,與英國的太古公司和中法合資的東方公司相抗衡。當時,票價競爭十分激烈,寧紹輪一開航,就在船上掛牌“立永洋五角”,表示永不漲價,使英國的太古輪乘客銳減,有時還放空船。英國商人大傷腦筋,趕緊尋找對策,同時還贈送毛巾、肥皂給乘客。中法合資的東方輪見了,也趕緊如法炮製。寧紹輪開始虧損,瀕臨危境。這時朱葆三並不氣餒,開始遊說寧波旅滬同鄉會,上海的浙江商會發動全體寧波同鄉集資,並成立“寧紹公司行業維持會”,補貼寧紹公司虧損,使其公司在與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朱葆三利用故土觀念,使行業維持會一共給寧紹公司10萬餘元的補貼,在與外輪競爭中終於獲勝,迫使英商共同協議統一滬甬線航輪票價。
寧波著名的大永豐商號,各色商品
應有盡有朱葆三成為巨商後,開始積極地進行讚助活動。上海有兩條馬路,其中一條叫虞洽卿路,是虞洽卿讚助修築的;另一條就叫朱葆三路,是朱葆三出資修築的。以華商的名字命名馬路,在上海屬於破例之舉。
朱葆三隻不過是眾多上海寧波商人的一個縮影,從他的身上,可以窺見當時寧波商幫在上海的勢力和影響。
寧波人在上海工商界、實業界、金融界、航運界等領域積累起相當雄厚的實力,影響廣泛,貢獻卓著。“無寧不成市”,在這裏不僅得到了最有力地證明,而且也確立了寧波人在上海的地位。
西力東漸千堆雪沙船耕開致富浪
黃茅結屋蠣為牆,
強半人家傍水鄉。
帆影潮聲成澤國,
估船爭泊鬧斜陽。
任何商幫都有自己發家致富的秘訣,寧波商幫也不例外,概括起來主要是:以傳統產業經營安身立命,以支柱行業經營獲取厚利,而對於新興行業,則大膽邁進,使自己的商業經營永遠居於優勢地位。
寧波商幫所經營的行業領域非常廣泛,既包括傳統的海產業、成衣業、藥材業和銀樓業,同時,還涉足新興的對外貿易領域。此外,寧波幫在其兩大支柱行業——沙船販運業和後來的輪船航運業、錢莊業和後來的銀行業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早期經營的傳統行業中,海產業和藥材業,寧波幫經營得有聲有色,在國內商界久享盛譽。有一首《明州竹枝詞》說當時的寧波商人是:
風暖江鄉紫楝開,
潮腥魚熟海人回。
船頭擊鼓船梢唱,
明日劌羊賽廟來。
默默矗立的靈橋見證著寧波昔日的輝煌寧波緊靠大海,漁業發達,海產業是寧波商人的老本行,他們熟悉各種海味和海產品。鄞縣一帶漁民專捕墨魚,曬成明府鯗(墨魚幹),行銷江西、安徽、福建等地。有不少寧波商幫在上海、漢口、沙市等地經營海產業。沙市著名的德慎昌、同春和、天福等海味商號,都是寧波商人開設的。不要以為從事海產經營隻是一些小商小販的事,寧波商人在上海所開的這些海味商號,每年每戶的營業額竟達100萬兩銀子,其規模之大,令人難以想象。19世紀中葉,寧波出現了一家“公茂魚行”,這是寧波曆史上的第一家魚行,該行向清政府繳納“牙貼稅”,領有“牙貼”,漁民運來魚鮮,必須通過魚行出售,從中抽取傭金,每元納傭金1/5角不等。隨著漁業的發展,魚行陸續增多,形成了魚行業。這些魚行,大都集中在寧波靈橋附近的半邊街,每當魚汛季節,江邊桅林立,魚商客戶,紛至遝來。江水拍打漁船的聲音,客商吆喝的聲音,此起彼伏,一派興旺的景象。《甬江竹枝詞》描繪寧波的魚商和漁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