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既具有雄心壯誌, 又堅持實事求是; 始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注重了社會全麵協調發展; 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2. 答: 產業結構的含義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同一產業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係和比例。目前, 我國產業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農業基礎薄弱, 工業素質不高, 第三產業滯後, 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係還不協調。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是: 大力發展第一產業, 特別是農業; 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 著力加強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技術和基礎工業; 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途徑: 把農業放在首位, 一靠政策, 二靠科學, 加大投入,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促進鄉鎮企業發展; 調整工業結構, 加快發展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振興支柱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3. 答: (1) 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 這是大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如何處理好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充分發揮各地優勢, 加快地區經濟發展, 促進全國經濟合理布局, 意義十分重大。這不僅可以促使全國經濟協調發展而且還可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加強民族團結, 鞏固國防, 維護祖國統一。(2) 改革開放前, 我國的區域發展政策目標是實現區域發展的均衡化, 這種平衡發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整體經濟效率為代價的。20 世紀80 年代以後, 鄧小平總結了經驗教訓, 提出要遵循地區不平衡發展的經濟規律, 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戰略構想。東西部差距迅速擴大, 在經濟上、政治上和人們心理上造成很大不平衡, 於是區域發展政策的調整提到議事日程上。(3) 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是: 優先在中西部地區安排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引導資源加工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 實行規範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製度, 逐步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支持; 加快中西部地區改革開放的步伐, 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區, 鼓勵並加強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 扶貧方式由救濟型轉向開發型。(4) 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則是: 統籌規劃, 因地製宜, 發揮優勢, 分工合作, 協調發展。
4. 答: (1)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指從集約型向粗放型的轉變, 即從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來實現經濟增長轉變到通過提高效率和效益來實現經濟增長。( 2) 之所以要實現轉變,在於: 第一, 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要求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第二, 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第三, 迎接國際經濟技術發展的挑戰, 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此外,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也是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以及加強國有企業技術設備更新改造、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的需要。
5. 答: 中共十六大提出, 我們剛剛達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麵、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本世紀頭二十年要抓住重要戰略機遇, 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體地說, 第一, 在經濟上, 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 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 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 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基本實現工業化, 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 三大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健全社會保障體係, 充分就業。第二, 在政治上, 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 社會主義法製更加完備,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麵落實, 人民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第三, 在文化上, 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係、科技和文化創新體係、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係;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消除文盲。第四,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6. 答: ( 1) 科學發展觀是2003 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即是: 堅持以人為本, 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 努力做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外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推進改革和發展。(2) 科學發展觀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二是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是堅持城鄉協調發展; 四是堅持區域協調發展; 五是堅持可持續發展; 六是堅持改革開放; 七是堅持以人為本, 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3) 這種新的科學發展觀, 是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總結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 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 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和體製環境變化的需要提出來的, 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 對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 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