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D 14. D 15. A
二、
1. ABDE 2. ACDE 3. ABCD 4. ABCE 5. ABCE 6. ABCDE
7. ABCE 8. ADE 9. ABC 10. CDE 11. ABCD 12. ABCD
13. DE
三、
1. 答: 錯。政府在經濟活動中, 既直接經營管理企業扮演 “運動員” 的角色, 又負責經濟的調控扮演 “裁判員” 的角色, 這是我國原有經濟體製的重大弊端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 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微觀主體, 是 “運動員”; 政府是宏觀調控的主體, 承擔宏觀調控的職能, 當市場經濟活動的 “裁判員”。政府一般不應直接從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充當 “運動員” 的角色。實行政企職責分開, 改變政府在生產經營性經濟活動中的雙重身份, 是增強企業活力, 搞好宏觀調控的關鍵。
2. 答: 對。這是現代市場經濟體製與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的市場經濟體製之間的重要區別。不管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 由於市場結構本身難以完全達到平等競爭和提供完全信息, 而且市場調節本身又具有自發性和事後性的特征, 因此現代市場經濟體製包含著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和計劃調控。
3. 答: 錯。現階段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采取的 “放小” 原則, 包括對國有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兼並、股份合作製、租賃製、承包經營、出售等多種形式。4. 答: 對。市場經濟體製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 既有其特殊性, 又有其共性。市場經濟體製的共同特征是: 一切經濟關係市場化; 企業行為自主化; 宏觀調控間接化; 市場管理法製化。
四、
1. 答: 這一論斷為進一步打破傳統觀念、解除思想束縛、重新認識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問題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於: 第一, 明確界定了市場經濟的屬性; 第二, 解除了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思想束縛; 第三, 為我國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模式奠定了理論基礎, 極大地推動了經濟體製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
2. 答: 我國原有的計劃經濟體製是在20 世紀50 年代形成的, 這種體製的特點是: ( 1) 國家運用指令性計劃直接掌握、控製人、財、物資源; (2) 權力主要集中在中央, 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在計劃規定的範圍內進行。這種體製的弊端主要有: 政企不分, 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 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 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嚴重; 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單一化。這就造成了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 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 “大鍋飯” 的局麵, 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我國原有的經濟體製在當時的經濟政治條件下, 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 曾經起到過重要的曆史作用。這主要表現在: (1) 以強有力的手段集中人力、物力、財力, 促進我國經濟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高速發展; (2) 公平分配, 使全體人民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條件下迅速地擺脫極端貧困的狀態; (3) 對迅速克服惡性通貨膨脹和嚴重的經濟困難也起著十分明顯的作用。
3. 答: 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的目的, 就是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 調整市場調節可能出現的偏差。其主要目標是: (1) 保持經濟總量即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之間的大體平衡; ( 2)保持物價穩定, 實現充分就業; (3) 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 (4) 優化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 (5) 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調控的手段: ( 1) 經濟手段 ( 經濟計劃、經濟政策、經濟杠杆) ; (2) 法律手段; (3) 必要的行政手段。
4. 答: 國有企業, 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 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有企業是否具有活力和效益不僅關係到我國經濟能否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能否得到改善, 而且關係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
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途徑: 一是把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 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為方向, 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製; 二是實行分類指導, 從整個國民經濟出發, “抓大放小”, 對國有企業實行戰略性改組; 三是按照 “三個有利於” 標準, 探索和發展公有製的多種實現形式; 四是把改革、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 五是鼓勵兼並、規範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實施再就業工程; 六是推進以建立社會保障製度為重點的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