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答: 錯。對外開放作為一項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 不僅有利於物質文明建設, 也有利於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型的精神文明, 同其他社會的精神文明有著本質的區別, 但它不是離開人類社會文明的大道發展起來的, 而必須批判地吸收、借鑒外國的某些先進的文明成果。實踐證明, 對外開放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 而且也推進了精神文明的建設。
4. 答: 錯。吸引外資主要靠有吸引力的市場, 靠優越的投資環境, 靠健全的法製和高效的管理。沒有市場保證、投資環境差、法製不健全、效率低下, 優惠政策再多, 外資也不願來。
5. 答: 錯。資金缺乏確實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很大的矛盾和問題, 也應該盡量利用外資來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 但不是引進外資越多越好, 不考慮償還能力和國內配套能力, 超量引進外資, 會使我國背上沉重的外債包袱, 引進的外資也得不到合理利用, 產生不了最佳效益。因此, 一定要量力而行, 講究效益, 而不能認為多多益善。
6. 答: 錯。我國對外開放的根本依據在於: 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超出一國範圍, 形成生產的國際化; 商品經濟本質上是開放的經濟, 我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客觀上要求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相對短缺, 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對外開放利用國際分工和交換, 有利於克服上述不利因素與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矛盾, 但不是我國經濟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依據。
7. 答: 錯。我國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 而是經濟上實行特殊政策的行政區域, 其社會性質仍然是社會主義的。從經濟成分上看, 經濟特區中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占有很大比重,但它們不是純粹的資本主義經濟, 而是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利用並能控製其發展方向的資本主義經濟, 是在公有製為主體、全民所有製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中存在的資本主義經濟, 它不能改變經濟特區的社會主義性質。
四、
1. 答: (1) 我們有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2) 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突出問題。(3) 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
2. 答: (1) 反對霸權主義, 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和首要任務。在新的曆史時期, 鄧小平強調反對霸權主義對事不對國, 重申中國永遠不稱霸。(2) 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必須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3)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在這五項原則基礎上, 遵循睦鄰友好原則, 創造和維護和平友好、長期穩定的周邊環境, 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外交政策之一。
3. 答: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涵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
4. 答: (1) 我國的對外開放格局, 是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 有重點、有層次、由點到線到麵、逐步推進、全麵展開而形成的。主要包括: 建立經濟特區, 開辟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放沿海、沿江、沿邊、省會城市, 開展沿海城市同內地的橫向聯係和協作, 引進外資, 對外經濟和技術交流等。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格局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步形成,90 年代進一步發展, 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