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介紹(2 / 3)

當時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並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解和介紹非常膚淺,有些介紹還不準確,甚至有的持不同見解。當時他們是把馬克思主義當做一種新思潮、新學派客觀地介紹進來的。當時,中國的無產階級還沒有登上政治曆史舞台,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建立,馬克思主義還隻在一般知識分子的小範圍中傳播,社會影響甚微。不過,從社會效果的客觀評價來看,它畢竟起了一種傳播信息的作用,使中國人知道了馬克思,知道了《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知道了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原理。

值得一提的是,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受到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影響而提出的。他對《資本論》給予肯定的評價:“厥有德國麥克司(馬克思)者出,苦心孤詣,研究資本問題,垂三十年之久,著為資本論一書。闡發真理,不遺餘力。……遂成為有條理之學理。研究社會主義者,鹹之所本。”“麥氏之說,則專論資本,謂資本亦為人造,亦應屬公有。”馬克思派的學說“為多數工人謀其生存幸福也”,是“救拯社會疾苦之學說”。他認為,民生主義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一致的。

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之後,中國卻處於軍閥混戰的動亂之中,中國人民的生活可謂水深火熱。中國的仁人誌士和革命知識分子再度處於迷惘和彷徨之中。於是中國革命的知識分子再次向西方探求先進的革命理論和真理。大批的革命者,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紛紛赴法、赴德、赴俄、赴英美等國,或勤工儉學或留學求知,誌在尋求救民救國的真理。迄至1921年,僅赴法勤工儉學者就達1570多人。他們中不少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學說,開始大批而有係統地譯介馬克思主義學說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極大地促進了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譯介,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為傳播、深入人心。中國共產黨人成為翻譯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力軍。

二、俄國革命、五四運動對於譯介馬克思經典著作的促進

中國人民找到解放中華民族的革命真理——馬克思主義,是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後。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俄國無產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的領導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它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的革命,使其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個重要部分。十月革命的勝利對於中國人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正如毛澤東同誌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產生了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學習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同十月革命和列寧主義一起,被中國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所歡迎、接受、傳播、信仰。與俄國曾經經過普列漢諾夫等人的多年介紹、翻譯、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具有思想理論的準備階段不大相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開始便是作為指導當前行動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運用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天所展現的,便是這種革命實踐的性格。中國沒有俄國那種“合法馬克思主義”。《資本論》等馬、恩、列的許多基本理論著作長期以來並無中譯本。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當時並沒有讀過多少馬克思的書,他們所知道的,很多是從日本人寫作和翻譯的一些小冊子中所介紹、解說的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初步傳播,產生了巨大的物質力量。1919年5月4日,在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直接影響下,中國爆發了劃時代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初步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作用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戰鬥力量,因而也就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這期間,很多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的著作被翻譯介紹了進來。如,1919年5月食力在北京《晨報》上刊載了《勞動與資本》,即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李大釗在《新青年》上摘譯了《哲學的貧困》等等。

三、將馬克思主義學說及著作介紹到中國的代表人物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共產黨宣言》以及唯物史觀、辯證唯物主義等著作,除了孫中山和梁啟超等人最先有所接觸,但未發生重要影響之外,主要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契機,引起少數懂得外文的先進知識分子精英、民主革命先驅的極大重視,他們以濃厚的興趣組織翻譯發行;其中就有陳獨秀、李大釗、陳望道、楊明齋、李達和李漢俊等人士。他們人數雖少,但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橋梁,他們的影響猶如酵母,也如星火,在我國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者中間發酵、燎原;在此思想傳播的基礎上,立即在內憂外患、急需改造的祖國大地,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翻天覆地、扭轉乾坤的政治力量,引起我國空前的曆史巨變。正如董必武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所題:“其始於細,其成也钜。”

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方麵,李大釗起了重要作用。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也是最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他1919年譯介《馬克思的唯物史觀》,1920年3月在北大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從事譯編馬克思主義著作,在1919年主編《新青年》時,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並發表了他的三萬字長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唯物史觀、經濟學說與社會主義理論的統一。同年,《晨報副刊》在李大釗的主持下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欄》,連載了馬克思的《勞動與資本》(即《雇傭勞動與資本》)譯文,接著又連載了考茨基的《馬氏資本論釋義》(即《馬克思的經濟學說》)譯文。1920年,上海《國民》雜誌第2卷第3號刊載了由費覺天翻譯的《馬克思底資本論自序》(即《資本論》第1版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