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1919年3月成立,1943年6月解散。它作為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心而載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史冊。
共產國際是在什麼背景下建立的?它的性質和組織特點是什麼?列寧為什麼要創建這樣一個國際組織?它對中國共產黨及中國革命的早期影響怎樣?在我們對於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係這一主題未展開研究前,先做個概述,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些問題,在以後的各章學習中都經常涉及到。
※※第一節 共產國際的創立及其偉大意義
共產國際的建立不是偶然的,是客觀曆史的產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需要。
@@@一、共產國際創立的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迫使帝國主義改變了自己的策略,他們想把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中遭受到嚴重打擊的資本主義製度重新恢複起來,企圖在“國際聯盟”的旗幟下,糾集一切反動勢力反對無產階級革命。
當時,各國人民都要求結束導致戰爭的帝國主義政策,要求建立和平的可靠保障。針對這種情況,各戰勝國的首腦都竭力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和民主的衛士。美、法等國政府,為了表示重視廣大群眾的反戰情緒,早在大戰結束前,就醞釀建立據說是以保障全麵和平為宗旨的國際組織,草擬國際組織方案,並煞費苦心地進行欺騙性宣傳。1919年1月18日開幕的巴黎和會,正式討論了擬議中的“國際聯盟”成為反對世界各國革命運動的反動中心。因此,全世界無產階級迫切需要團結起來,和國際帝國主義相對抗。
在大戰期間早已聲名狼藉的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為了對抗布爾什維主義,反對十月革命道路,阻撓新國際建立,他們又重新湊合起來。1919年2月3日,在瑞士伯爾尼召開了以前曾加入第二國際的26個國家的社會黨和社會階級專政的決議,並選舉產生了所謂“社會主義國際”執行委員會,企圖使已經破產的第二國際複活,重新篡奪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權。為了繼續同修正主義鬥爭,推進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建立新的國際組織是刻不容緩的。
革命形勢的發展,也迫切要求建立新的國際組織。由於十月革命的推動,芬蘭、奧地利、匈牙利、波蘭、阿根廷、希臘和德國的革命“左”派,於1918年擺脫了社會民主黨的控製,相繼成立了共產黨。瑞士、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英國等國,也先後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共產黨和共產主義小組的出現,為新國際建立提供了組織基礎。但是,當時那些剛剛成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和政治團體還不成熟,組織上不鞏固,力量比較薄弱,經驗也不足,一時還擔當不起革命的領導重任。有的國家的“左”派還沒有徹底與機會主義決裂。有些國家雖然出現了革命形勢,但由於沒有共產黨領導,革命形勢沒有立即轉變為直接的革命。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用馬克思主義路線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經驗武裝各國無產階級。
建立新國際來指導和推進世界革命的問題被提上了日程。
@@@二、列寧為建立共產國際而鬥爭
十月革命實現了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可以首先在一國勝利的理論,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這時列寧麵臨著兩個相互關聯的課題,一是如何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二是如何擴大無產階級革命,把無產階級專政從一個國家的專政變為國際專政,至少是幾個對全世界政治起決定性影響的先進國家的無產階級專政。從這一戰略思想出發,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高舉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旗幟,團結各國“左”派,為建立一個新的革命的國際而鬥爭。列寧在1914年10月發表的《戰爭與俄國社會民主黨》一文中,就發出了建立共產國際的號召。經過1915年、1916年齊美瓦爾得和昆塔爾會議反對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的鬥爭,各國“左”派加強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團結,促進了他們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決裂,為建立新的國際奠定了組織基礎。1917年,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明確提出了發起建立革命的國際,建立反對社會沙文主義者、反對中派的國際的任務。他說:“正是我們,正是現在,應當毫不遲延地建立起革命的無產階級的新國際”。十月革命前後,列寧在《國家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中,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幫助各國“左”派從理論上同機會主義者劃清了界限,為建立新的國際奠定了思想基礎。
正是由於反帝、反修和推進世界革命運動的需要,列寧認為,建立一個革命的新國際已成為當時刻不容緩的任務。列寧親自領導了新國際的籌建工作。1919年1月,在列寧主持下,於莫斯科召開了有八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組織代表參加的籌備會議。決定向德國等39個共產黨、左翼社會黨以及團體和組織發出邀請書,邀請他們出席共產國際成立大會。在這個邀請書中提出了建立共產國際的綱領原則和組織原則。邀請書提出:
建立“第三國際已初具基礎”,現在應該“建立共同戰鬥的機關,以保持經常的聯係和對運動實行有計劃的領導,共產國際中央應使每個國家的運動的利益服從國際範圍內的革命的總利益。”新的國際定名為“共產國際”,“各個黨將是它的支部”。
1919年3月1日召開了由俄國、德國和芬蘭代表參加的預備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召開大會的日期並對大會的議程作了如下安排:(1)成立第三國際;(2)報告;(3)製定共產國際綱領;(4)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5)伯爾尼代表會議和對社會黨各派的態度;(6)國際形勢和協約國的政策;(7)宣言;(8)白色恐怖;(9)選舉執行局和其他組織問題。
預備會議在成立第三國際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德國代表阿爾伯特(胡果·艾伯林)反對立即成立國際,主張把成立大會改為代表會議,而代表會議的任務在為成立新國際做籌備工作。理由是:共產主義運動還很軟弱,它在組織上尚未形成,籌備代表大會期間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群眾團結和組織起來。這個問題後來又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討論,經多數代表同意,仍決定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成立大會。
@@@三、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
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舉行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來自3。多個國家的政黨和組織的52名代表。中國、朝鮮等東方國家也有代表出席這次大會。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無產階級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第一次參加國際無產階級的組織活動。列寧主持了這次大會,並作了《關於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報告,報告指出,第二國際考茨基之流借談論“一般民主”來擁護資產階級民主,借斥責“一般專政”來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公然背叛革命的權利。列寧強調指出,無產階級為了獲得解放,必然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用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他說:“無產階級專政作為推翻剝削者並鎮壓其反抗的工具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是全體勞動群眾所絕對必需的”。大會根據列寧的報告,通過了相應的決議,並委托執行局廣為傳播。這樣,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路線,就成為共產國際各國黨共同的革命路線。
大會通過了正式成立共產國際的決議,並通過了《共產國際行動綱領》和《共產國際宣言(告全世界無產者)》等文件。綱領的主要內容是:闡明共產主義社會製度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社會製度;無產階級必然進行推翻資產階級政府的革命鬥爭;消滅資產階級國家,代之以新型的、蘇維埃式的無產階級國家,以保證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宣言》號召“全世界的無產者,在工人蘇維埃的旗幟下、在奪取政權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鬥爭的旗幟下、在第三國際的旗幟下聯合起來!”在《關於對待“社會主義”流派及伯爾尼代表會議的態度》的決議中,譴責了企圖恢複第二國際的錯誤思想,指出革命的無產階級與伯爾尼代表會議毫無共同之處。
大會對新建立的國際組織機構,作了臨時性的安排,決定成立兩個領導機關。由每個黨選派一名代表組成執行委員會,並由該委員會推選列寧等五人組成執行局,領導共產國際的活動。季諾維也夫當選為共產國際主席。共產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的國際聯合組織,是統一的世界共產黨,各國黨都作為它的支部直接受它領導。
@@@四、中國代表出席共產國際成立大會並發言
共產國際在不可能邀請來自中國國內代表的情況下,邀請了中國旅俄華僑工會負責人劉紹周和張永奎列席會議。
劉紹周又名劉澤榮,廣東省高要縣人。五歲隨父親劉兆彭去俄國,在那裏讀完中學和大學。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發起組織“中華旅俄聯合會”,擔任會長。十月革命後,該會得到了蘇維埃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免費遣返一批又一批華僑回國,對於留下的華僑給予安排工作,生活困難的給予救濟。聯合會與蘇維埃工務部共同商定,並於1918年3月7日在《消息報》正式公布了《工務人民委員部關於從國外來的工人的決定》。該《決定》同政府頒發的法令有同等效力。《決定》規定華工應在工資、工作時間、醫療、保險各方麵享受俄國工人同等待遇。1918年底,“中華旅俄聯合會”改名為“旅俄華工聯合會”,鑒於中俄之間還沒有外交和領事關係,蘇維埃政府正式承認聯合會有權在俄羅斯全國保護華僑利益和守護中國使館(該決定於1918年12月28日《消息報》公布)。聯合會創辦了不定期的中文刊物《旅俄華工大同報》,每周發行兩三千份,它在紅軍的中國士兵中廣為傳播。
張永奎,遼寧省遼陽縣人,1904年,才11歲正在哈爾濱一家紡織廠當學徒的張永奎,隨俄國軍醫古車連闊赴俄國,在古車連闊撫養下讀完中學,1915年進入彼得堡大學法律係學習。二月革命後,他與劉澤榮一起發起組織“中華旅俄聯合會”並被推任為秘書。
劉澤榮和張永奎應邀出席共產國際成立大會。劉澤榮於3月5日第四次會議上發言。他先講中文,後改用俄語演講。他在講話中簡述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曆史。最後,他說:“我們為中國組織的代表來參加共產國際代表大會,深感榮幸。我不僅代表我所在的小組,也不僅代表成千上萬散居俄國各地的中國無產者,而且代表幾萬萬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向旗幟鮮明地誓同殘暴的世界帝國主義進行鬥爭的第三國際致以熱烈的祝賀。”
@@@五、共產國際創立的偉大意義
列寧指出:“第一國際奠定了國際無產階級爭取社會主義鬥爭的基礎”,“第二國際是給工人運動在許多國家的廣大發展準備基礎的時代”,“第三國際承受了第二國際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機會主義的、社會沙文主義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髒東西,並已開始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共產國際的建立使國際無產階級有了戰鬥司令部和團結中心,加速了各國共產黨的建立和鞏固,促進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共產國際成立後至1922年,全世界一共建立了40多個共產黨,其中1919年建黨的有: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美國、墨西哥、丹麥、荷蘭;1920年建黨的有:西班牙、瑞典、印度尼西亞、伊朗、英國、烏拉圭、印度、澳大利亞、土耳其、法國、埃及、南非;1921年建黨的有:盧森堡、意大利、蒙古、新西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中國、比利時、瑞士、聖馬利諾;1922年建黨的有:智利、加拿大、巴西、日本、葡萄牙。由於各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統率下,都以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綱領,這就使共產主義運動真正成為遍及全球五大洲、具有世界規模的運動。
※※第二節 共產國際的性質和組織原則
@@@一、共產國際的性質
共產國際“是無產階級的統一的、集中的國際性政黨。”“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是統一的世界性的共產黨。共產國際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領袖和組織者,是共產主義原則和目標的體現者,它為爭取工人階級的多數和貧苦農民的廣大階層,為確立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專政,為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為完全消滅階級和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而奮鬥。”
根據共產國際章程的上述規定,共產國際的性質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共產國際是統一的世界性共產黨,凡加入共產國際的各國黨,都是它的下屬支部;
(2)共產國際的任務是組織領導全世界無產階級以及貧苦農民、廣大勞動群眾的革命運動;
(3)共產國際的目標是確立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二、共產國際的組織原則
共產國際的組織原則是從上述性質目標出發,逐漸形成的概括起來有下列各點:
第一,民主集中製。共產國際章程規定:“共產國際及其支部是按照民主集中製建立起來的。”它的基本原則就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無論基層機關或最高機關,都由選舉產生”,“上級黨機關的決議,下級必須服從,保持嚴格的黨的紀律,共產國際及其機關以及黨的中央領導機關的決議必須立即執行。”
在實踐過程中,共產國際過分強調了集中一麵,1922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提出各國黨要統一和協調行動,堅持把國際變成一個世界性的集中統一的黨。1925年3月27日,斯大林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五次擴大會議上明確宣布,“共產國際是無產階級的戰鬥組織”,“它不能不幹預各國黨的事務”,並且說“否認它的幹預權力,那就是為共產主義的敵人效勞”。明確規定,共產國際對各國黨享有更多的思想和組織控製幹預權力。
第二,對各國黨實行高度集中的絕對領導。國際章程規定:“共產國際所屬各支部的中央委員會以及以同情者的身份被接受加入國際的各組織的中央委員會,應經常地向共產國際中央委員會寄送自己的會議記錄和工作報告”;各支部中央領導成員的任免必須征得共產國際同意才能生效;“各支部的綱領由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批準”;“各支部的例行代表大會和非常代表大會,須經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同意方可召開”;“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有權撤銷和修改各支部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的決議,並作出各該支部必須遵守的決議”;共產國際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及其常設機關的決議,各支部必須遵守並立即貫徹執行;違反國際綱領、章程、決議的整個支部、部分成員或個別成員,開除出共產國際;共產國際有權向各支部派出特派代表,特派代表有權參加被派往的支部的中央或地方一切會議,監督該支部工作。
這是一個違背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製度,它破壞了革命導師倡導的獨立自主原則,實踐證明,由於在這一根本組織製度上的嚴重缺陷,“從莫斯科發號施令”,就不可能不犯主觀主義、瞎指揮的嚴重錯誤。
第三,共產國際領導下的各國黨之間平等合作。列寧主張各國黨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互助合作關係,他反對俄共(布)的任何特殊地位。列寧在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批評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關於各國黨組織結構及其工作方法和內容的決議,說它“幾乎充滿了俄國的味道,也就是說,完全是根據俄國條件寫出來的”。其他黨“無法執行”,“由於寫出這樣的決議而犯了很大的錯誤,就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切斷了今後走向成功的道路。”他告誡“決不要從莫斯科發號施令”。
列寧的教導未曾得到充分重視。雖然共產國際提出過在製定共產國際綱領、政策時,不僅要考慮到“蘇聯的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而且要考慮到“歐洲和殖民地國家曆次革命的經驗”,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全部曆史經驗”。事實上,俄共(布)處於一種領導黨的特殊地位,在共產國際代表大會或執行委員會等領導機構中,俄共(布)代表享有較多名額,共產國際把俄國革命經驗公式化,機械地用來指導各國黨的活動。這種不正常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