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案之前的偵查2
搜集整理間諜材料
1950年8月,第一次全國公安偵查工作會議結束後,公安部一局偵查科曹純之科長就陸續收到一些有關國際間諜的材料。
有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情報處的方良科長,夾著一個牛皮公文包急匆匆地來到了曹科長的辦公室。
見到曹純之,他簡短地寒暄了幾句,就從他的文件包裏掏出一袋外文材料遞給了曹科長,並說:“奉部長指示,叫我把這些材料轉交給您,這些材料是在北京解放前,美國戰略情報局駐北平分支機構和美國大使館與其他外國人來往的材料,沒有整理還有些零亂。”
曹科長接過材料,握住方良的手,誠懇地對他說:“方良兄,感謝你專門為我送來這些東西,這正是我需要的東西!”
不等方良回話,曹純之又接著說:“聽說你以前是北京地下工作的老情報員,我這裏正好缺人手,我想請你協助我一起來調查這件事情,怎麼樣啊?”
方良歉意地對曹科長表示:“我自己倒是無所謂,對整理情報的事情也非常喜歡,隻是,部長那邊的工作也離不開啊!不過,我會抽空給你幫忙的,一有機會,我義不容辭!”
方良告辭後,曹純之立即著手整理工作。
當曹純之翻開這些厚厚的材料才發現,原來,部長派人送來的資料都是沒有翻譯過的外文。曹純之一下子犯了難。
經過副科長成潤之的提醒,曹純之帶上材料,立即前往清華、北大等幾個名牌大學去物色相關的外文翻譯人員,並要求這些老師、教授用最短的時間將材料翻譯出來。
半個月後,經過幾個學校的老師、教授們的突擊翻譯,一袋被翻譯成中文的外文材料重新擺到了曹純之的辦公桌上。
曹純之把這些文件看了一遍,不禁皺起了眉頭,對成潤之說:“哎呀!這些材料零亂得很,從中怎麼看不出有多少敵情呢?”
成潤之接過科長手中的一份材料,翻了兩下,說:“曹科長,你可不要小看這些材料,這些東西可是來之不易的呀!我可是聽說,這些東西可都是在北平解放前,情報工作的同誌們冒著生命危險搜集起來的呢!”
曹純之眉頭皺得更緊了,點了點頭說道:“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可是這樣淩亂的東西,你讓我從何下手呢?”
曹純之又拿起幾張紙翻閱,又自言自語地說:“看來,我們還是要從別的地方去想辦法。”
時間又過去兩天,曹純之仍然一無所獲,單獨依靠材料破案,希望似乎很渺茫。
這天,曹純之來到副部長楊奇清辦公室彙報工作進展情況。
一見到楊副部長,曹純之便拿著材料向他委屈地說道:“楊部長你看看嘛,單從這些材料上,我實在是找不到有什麼問題呀!”
楊奇清接過材料,邊翻閱邊說:“老曹,這些都是死材料;死材料都是這樣,關鍵是讓它變活!”
楊副部長機警地一張一張地很快看了個遍,對曹純之啟發道:“你不能一個材料一個材料地孤立去看。這不是日本投降後,美國人、德國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的材料嗎?可惜缺少一條線,有一條線能把這些材料串起來,就活了,就能找到根據了。北京有這麼多外國人,總能找到突破口。”
接著,楊副部長分析道:
在中國,尤其在北京居住的外國人的情況大約有這麼幾種類型:一是長期居住中國的普通僑民;二是在中國外資辦的經濟、金融、文化機構和宗教團體中任職的外國人;三是解放前在外國駐華使館、領事館工作,解放後尚未撤走的人員;四是日本投降後,未遣返回國的日本人;五是蘇聯十月革命後跑到中國來的白俄。這五種外國人除第一種外,其餘四種人中不乏外國間諜。
楊奇清副部長說完,又沉思了一會兒,指示道:“你們還可以去華北軍區保衛部了解一下,問問這些外文材料到底是誰提供的,這樣你們再找找這些同誌,也許他們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消息。可就是得老曹你親自走訪一下才是,怎麼樣,這個,應該沒有問題吧?”
曹純之聽完楊副部長的談話後,思路明朗了許多,表示一定按楊副部長的指示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