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朋友(1 / 1)

朋友者,鄭玄注《周禮·地官·大司徒》雲:“同師曰朋,同誌曰友。”即誌同道合,交往相好的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交朋友實乃人的生活中的一件快事。交朋友之風,古已有之,其人其事,不勝枚舉。陶淵明《移居》詩:“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文相與析。”杜甫在回憶詩友李白互相登門談論詩文的情景時,深情地寫道:“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俞伯牙與鍾子期通過琴音“高山流水”,結成終生的好朋友。他們互相間誠摯的友誼和生活情趣,時人無不稱道。

交朋友的目的,除了談古論今、切磋學問技藝外,還應該在政治上互相幫助,堅持正確原則,在事業上互相支持,共同進步,在品德上互相規勸,以誠相見。古人把有了過失互相規勸的朋友叫做“畏友”、“諍友”。“人生難得一知己”,所以說結交一個好的朋友,於己於人都有裨益。然而令人憂慮和不安的是,今天有些人特別是涉世未深、思想單純的年輕人,在交朋友時很不注意在學習、工作、思想品德上的互相幫助、共勉共進,而常常是重感情,講義氣,任人為友。這樣難免要被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的甜言蜜語、香煙美酒、物質金錢、蠅頭小利所誘惑,忘乎所以,不分良莠,“一見鍾情”,稱兄道弟,“哥兒們”一團和氣。他們或大吃海喝,一醉方休;或發泄怨氣,玩世不恭;或談情說愛,放蕩不羈;或論人長短,撥弄是非等等,不一而足,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虛度年華。什麼美好的理想、追求,“四化”建設,精神文明,學習雷鋒,壓根兒拋到九霄雲外去了。更為惡劣的是,不管是誰做了壞事,竟不分是非曲直,不顧後果如何,專講“哥兒們”義氣,我為你“隱惡”,你為我“護短”,沆瀣一氣,為人所不齒。

“但願以識韓荊州”。一個人不可沒有朋友,但絕不可以濫交朋友。這裏有個“擇友”問題,並非人人都可成為朋友,《孔子家語·六本》雲:“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即與之化矣。”因此,在交朋友時,一定要十分慎重,對人聽其言,觀其行,分清“善人”與“惡人”。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上啥人學啥人。切勿與那些流氓阿飛、朝三暮四之徒廝混在一起,避免誤入歧途。且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的人不加選擇胡亂交朋友,結果入了“鮑魚之肆”,交上了“惡人”,自覺不自覺地跟上幹了壞事,鑄成大錯,後悔莫及;有的甚至被拉上了“賊船”,狼狽為奸,殺人越貨,觸犯國法,鋃鐺入獄,身敗名裂,一失足成千古恨。前車之覆,後車之鑒。交什麼樣的朋友,千萬要審慎,絕不可以馬馬虎虎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