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創業艱難百戰多——漢高祖劉邦(7)(1 / 3)

霸王祠項羽塑像項羽失敗的大局已定。他痛別愛姬,帶領八百騎兵潛出重圍。此時的項羽,還有東山再起的勇氣。漢將灌嬰率五千騎兵一路追擊,到達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時,項羽身邊僅有二十八騎相隨。項羽不由得感慨萬千,唯一令他不解的是,憑自己的武勇,為什麼會敗在劉邦手下?他還要向部眾顯示自己的勇敢善戰:“我起兵至今已有八年了,身經七十餘戰,兵鋒所指,無不破滅降伏,從未打過敗仗,所以才能稱霸於天下。但是,現在卻被圍困於此地,這是上天要我敗亡,不是我不善於作戰。今天我肯定難免一死,但還是願意讓你們看我如何痛快淋漓地大戰一場,必定連敗敵軍,踏破包圍圈,斬敵將,斷敵旗。請大家為我作證:這是上天亡我,不是我作戰無能。”項羽催馬衝向漢軍,聲如霹靂,目似噴火,所到之處,漢軍莫不驚避。結果,他僅損失兩位騎士,卻斬將、奪旗,突圍而出。

逃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北),烏江亭長駕船相迎,勸項羽立即渡江,再圖善後。項羽卻斷然拒絕過江,他慘然一笑:“當年我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征,現在無一人還生,即使是江東父老寬恕我,我有何麵目與他們相見!”他徒步殺向尾追的漢軍,為自己的榮譽,作最後一搏,身負重傷之後,他自刎而死。

項羽被劉邦、韓信等人擊敗於垓下,不得不自刎而死,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失敗了的英雄。

項羽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轟轟烈烈,叱吒風雲,最後卻悲壯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三十一歲。他活動在曆史舞台上,不過八年,卻如一顆橫掃天際的彗星,留下了多少輝煌和迷案。楚漢之爭,以劉邦的勝利、項羽的滅亡而告結束,但兩千年來,文人雅士卻大多同情項羽、讚頌項羽,人們已習慣於寬恕項羽政策上的失誤,甚至於把他性格中的某些弱點,也當做一種美德來給予歌頌。於是,這位曆史上的失敗者,在人們的良知世界中,被塑造成了不倒的英雄。

項羽身上最能喚起人們同情心的到底是什麼?答案可能各不相同,但有兩項會是對多數人頗具影響力的:率直、守信、重情的本性;麵對死亡的無畏和悲壯。

鴻門宴和廣武相約獨鬥決雌雄,盡展項羽的直率。

鴻溝守約撤兵,證明了項羽的言而有信。

重感情,愛麵子,正是項羽鮮明的個性之所在。這一秉性,使項羽無法成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卻同時使他成為最具真實人性的悲劇英雄。他重鄉土之情:已入關中,盡管有人勸他自據關中,以圖天下,他卻選擇歸楚地,都彭城。盡管當時就有人譏笑他缺乏政治遠見,是“沐猴而冠”,但這種向故鄉父老顯示榮耀的願望,不是很正常的赤子戀鄉之情嗎?垓下之圍,他麵對強敵無所畏懼,聽聞包圍著他的漢軍營壘中“四麵楚歌”,他卻心慌意亂,其他地方的得失,項羽可以坦然麵對,故地失守,足以攪亂項羽的神智。張良巧設此計,正是抓住項羽鄉土觀念太重的性格,出奇製勝的,這也可說是“君子可欺以方”吧。他重宗親之情:敬重叔父項梁,項梁被秦軍襲殺之後,項羽殊死搏戰,必求複仇。叔父項伯有三次暗助劉邦的行為(鴻門宴前夜泄露軍機、鴻門宴間以身護敵、廣武對峙勸阻烹殺劉父),項羽對他未加半句申斥,還是以禮相待,並采納他的意見。他重男女之情:與對手劉邦“好色”不同,項羽的後宮生活不見於記載,兵困垓下時的“虞兮虞兮奈若何”一首千古絕唱,與虞姬的甘願殉死,都說明項羽是用情專一的大丈夫。他重部屬和故人之情: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很值得深入考辨。他曾對範增相當尊重,後來由於中了陳平的離間計,才疏遠了範增,致使範增負氣出走,為此,項羽一直被批評為無容人之量。實際上,設身處地來想,範增這樣一位倚老賣老的人,項羽對他已算是很有耐心,留足了麵子了。即以鴻門宴的收場戲而言,項羽已接了張良轉交的劉邦禮品,兩軍和解已成定局,憤憤不平的範增,卻當場拔劍砍破禮品,並恨恨地罵道:“豎子,不足與謀!”表麵上是在罵未能完成刺殺任務的項莊,實際上是譏責項羽。項羽中了離間計之後,對範增也隻是“稍奪之權”,並無過分舉動,範增即大怒告辭:“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這兩番言論的語氣,都有驕橫犯上之嫌。聯想到項羽和範增的年齡相差四十多歲,項羽又尊範增為“亞父”,範增大概在項羽麵前總是以尊長者自居,兩人之間能有幾年密切合作,已屬難得了,這必定是以項羽本人的謙恭自抑為前提的。如果以範增處理上下關係的方式,去侍奉劉邦,又會是何等局麵?恐怕早就被殺頭了!對於故交,項羽盡力給予信任和重用。大司馬曹咎,塞王(後為長史)司馬欣,因早年間曾救助過項梁,雖說才幹平平,項羽也委以重任。甚至對已背叛了自己的故交,項羽也存一份情義。烏江的最後一戰中,多處負傷的項羽,認出了已是漢軍騎司馬的呂馬童,大聲呼喊:“你不是我的故人嗎?我聽說劉邦以賞千金、封萬戶的重賞,懸賞購買我的頭顱,來,我成全了你吧。”說完即自刎而死。雖然有死前大言之嫌,但肯以自己的生命,贈昔日故人以榮華富貴,如此酬友,項羽當推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