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豹曾經是劉邦東征彭城時的盟友,此時據地自守。魏豹君臣認定,漢軍主力在滎陽戰場,韓信所率軍隊數量有限,而且有黃河天險可以利用,隻要準確判斷漢軍選定的渡河地點,就可以遏製漢軍渡河。魏軍的注意力被吸引到黃河西岸的臨晉關。這似乎有足夠的理由:其一,在附近的黃河諸渡口中,臨晉關最方便大部隊結集和展開;其二,半年之前,漢軍就是在臨晉關渡河進入魏境的,有熟悉地形之便;其三,也是最重要的理由——韓信在臨晉關結集了大量兵力,由灌嬰所率領的騎兵,是漢軍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他們在臨晉關日夜操練載馬渡河,臨戰氣氛相當濃烈,而在其他渡口,並無漢軍結集的跡象。於是,魏軍把數萬主力軍隊配置在與臨晉關隔河相望的蒲阪城(今山西永濟縣西),嚴密防守。正當魏豹君臣自以為得計之時,一個炸雷般的消息使得他們驚慌失措:漢軍出人意料地出現在遠離臨晉關二百多裏路的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並且輕而易舉地渡過了防禦力量薄弱的黃河天險,正向著魏都安邑城殺來!
臨晉設疑,夏陽潛渡,出敵不意,先聲奪人!韓信再一次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原來,漢軍在臨晉關的公開結集、征用船隻,都是韓信為了迷惑敵人而作出的軍事佯動,目的在於將魏軍主力吸引到蒲阪城一帶,為漢軍在夏陽的潛渡製造戰機。就一般常識而言,騎兵的機動作戰能力大於步兵,尤其適應於作奇兵突襲。但是,兵無常勢,唯有出乎敵人的意料,才能出奇製勝。韓信在此役中,偏偏不按照軍事常識調兵遣將。他讓灌嬰率領騎兵,在臨晉關大張聲勢擺出搶渡黃河的態勢,以牽製魏軍主力;暗中卻命令曹參帶步兵北上,直奔夏陽。沒有船隻,漢軍如何在夏陽渡過洶湧的黃河?韓信早已胸有成竹,他命令秘密收集腹大口小的罌缶等大型容器,將它們空腹密封起來,又收集木梁、木箱等,將它們捆縛在一起,以增強浮力。乘魏軍不備,漢軍借助於這些簡單的漂浮物,泅渡黃河天險,一舉奪得戰爭的主動權。韓信乘機擴大戰果,步兵、騎兵協同作戰,一路勢如破竹,魏豹棄城逃亡,終被韓信所擒。
韓信指揮的伐魏之役,速戰速決,大獲全勝,使得漢軍自從彭城慘敗以來消極沉悶的士氣為之一振!
韓信作為一位高明的軍事家,他沒有滿足於一次戰役的勝利。他要繼續擴大戰果,並且要把自己所指揮的側翼戰場的勝利,盡可能地與劉邦指揮的正麵戰場相互配合。在平定河東之後,韓信派出使者主動向漢王劉邦請戰:“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韓信這是把征服項羽後方的艱巨任務,一力承擔下來。劉邦當然高興,慶幸自己有了這樣一位了不起的統帥。劉邦增兵三萬人,派遣張耳協助韓信,進擊趙、代之地。
聲威所及,作為魏國緊鄰的代國,對韓信敬畏交加。代國的相國夏說,在天險之地閼與(今山西和順)布陣,與韓信拚死一戰,很快也被韓信擊潰。夏說本人被韓信俘虜。隨後,韓信部下的精兵,被劉邦不斷抽調到正麵戰場,“(韓)信之下魏、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拒楚。”(《漢書·韓信傳》)側翼戰場與正麵戰場的良性互動,是如此和諧、有效。
在平魏、破代之後,韓信攜連戰連勝之威,率三萬部眾,繼續東進,兵臨趙境。趙王趙歇與趙相陳餘,親統二十萬大軍,在軍事要塞井陘口(在今河北省井陘西北)屯兵據守,準備迎擊漢軍。一場兵力相差懸殊的惡戰即將暴發。
趙將李左車深通兵法,他對陳餘建議說:“韓信連戰連勝,兵鋒不可擋。他進攻井陘,道路險狹,車輛無法並行,他的軍糧勢必放在後尾。請給我三萬奇兵,從小路截擊他的糧草輜重。您據守井陘關口,不與他交戰。我的奇兵截斷他的退路,使他進退無路,不出十日,就可擒斬韓信。”陳餘雖然號稱博學,在實戰指揮上,卻很迂腐,不願采用李左車的詐謀奇計。
韓信偵探清楚,陳餘確實不采納李左車的建議,喜出望外,這才敢沿山間險路進兵。在距離井陘口三十裏處,紮下大營。夜半時分,韓信傳令進兵。首先,挑選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手持一麵漢軍所用的紅旗,從小路迂回到抱犢山北麵,潛伏下來,監視趙軍營壘動靜。韓信對騎兵將領說:“我出兵交戰,先假作敗退,趙軍必定會傾巢而出,尾隨我軍,你們乘敵營空虛之機,迅速衝入趙營,拔去趙軍旗幟,立我紅旗。”隨即又傳令全軍:“暫且吃點便餐,今日破趙之後,全軍大會餐!”漢軍眾將,都知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趙軍又占據了有利地形,怎麼也不相信在一頓朝飯之間就能打敗趙軍,隻好敷衍地回答:“遵命!”心中卻充滿了疑慮不安。韓信分析敵情:“趙軍已搶占便利地勢,紮下營壘,陳餘意在殲我全軍,隻要不見到我的大將旗鼓,他就不會進攻我軍的先頭部隊,他擔心那樣一來,我軍在到達險阻地段時會撤退,圍殲的意圖就會落空。”因此,韓信決定利用陳餘的貪功心態,派出一萬人的主力部隊做先鋒,直奔井陘關前的穀地,在綿蔓河的東岸,迅速布置陣營,構築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