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是客觀性與可選擇性的統一(1 / 2)

——“生產力不可選擇論”質疑

我國哲學和經濟學教科書一直認為,生產力是客觀的,是一種既得的物質力量,因而人們不能加以選擇。筆者認為,生產力確實具有客觀性,但用客觀性否定它的可選擇性是片麵的,生產力是客觀性與可選擇性的辯證統一。基於這種認識,本文對“生產力不可選擇論”提出否證,以期拋磚引玉。

所謂人們可以選擇生產力,並不是說人們可以否定生產力的客觀性,可以不在前人留下的既定生產力的前提下開展生產,而是說不同社會、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可以且總是通過各種方式對這種既定生產力進行有選擇的繼承、移植和揚棄,從而在既定生產力中選擇到更有利於自己生產和發展的生產力來。我們質疑“生產力不可選擇論”,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從經典論述看,馬克思的確在1846年12月28日給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論述過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生產力。他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曆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動的產物。”但是,這並不能成為否認生產力也可以選擇的理由。因為,這個時期的馬克思處在曆史唯物論的形成期,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批判形形色色的曆史唯心主義,因而特別強調生產力的客觀性,並在該意義上強調生產力不可選擇。事實上,在以後的著作中,馬克思也闡述過生產力可以選擇的思想。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他就指出:“人們先是在一定的基礎上——起先是自然形成的基礎,然後是曆史的前提——從事勞動的。可是到後來,這個基礎或前提本身就被揚棄,或者說成為對於不斷前進的人群的發展來說過於狹隘的、正在消滅的前提。”這就是說,人們總是在既得的生產力這個“基礎”或“前提”下從事勞動的,但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又總是要對這個基礎或前提本身加以“揚棄”甚至“消滅”。揚棄就是既克服又保留,也就是對既得生產力加以有選擇的繼承和取舍。不難看出,馬克思這裏所論述的正是人們可以選擇生產力的思想。

其次,從曆史辯證法來看,否認人們可以選擇生產力,是生產力問題上的機械決定論,而不是能動的辯證決定論。生產力是一種既得的物質力量,是前人活動的結果,後人隻能在這個既定的前提條件下開展活動。這種既定的前提條件就構成了生產力的決定性,製約和規定著人們創造生產力的活動。不承認這一點,就會離開曆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決定論,走向唯心主義的決定論。但是,僅僅承認這一點,否認生產力同時又是可選擇的,則會陷入機械決定論的泥潭。因為,過去的生產力隻給人們提供了出發點和前提,它雖規定、製約人們的生產活動,但卻絕不是人們活動的鎖鏈。同樣,它也不能為人類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提供充分的保證。人們隻能靠自己的創造性的生產活動來不斷譜寫自己的生產力發展史。在人們的這種能動的創造性中,其核心便是它的選擇性。沒有選擇,完全接受,就談不上創造。曆史上每一代新人都是在既定的生產力前提條件製約下,繼承和保存他們認可的前人實踐所創造的生產力成果,並經過消化、吸收、改造、更新,從而揚棄既定的前提條件,通過自己的新的實踐創造出新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且,曆史上不同階段的不同生產力主體的人,還總是從自身狀況、利益和需要出發來決定自己對待那個前提條件的態度,從而使人們對自己既得的生產力前提條件在其繼承、吸收、改造、更新和揚棄的內容和方式都不盡相同,形成各取所需的局麵。這便構成了生產力的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和人的自覺目的性相一致的事實,說明人們在自己的生產力前提麵前,絕不是完全受動的,而是能動的創造性的,因此唯物史觀的生產力決定論也不是隻承認生產力客觀性的機械決定論,而是主張生產力是客觀性與可選擇性統一的能動的辯證決定論。

再次,從事實看,我們已經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選擇生產力。這種選擇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因為,生產力雖然具有客觀性,但它不是自然物質本身,說到底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實際能力,它有著豐富而複雜的構成因素和特性,這就為人們選擇生產力提供了可能。具體來說,在現實中人們選擇生產力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種:

(1)“古為今用”是一種繼承性選擇。後人總是在前人創造的生產力前提下開展生產活動的,但這並不是說他們不分好壞,不論是否有用地將前人既定的生產力前提全部繼承下來。隻要我們不是抽象地而是具體地分析這個生產力前提時,就會發現這個既得生產力的內容在性質上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價值上有無用與有用之別,而人們總是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將那些先進的有用的方麵繼承下來,把落後的無用的東西揚棄掉。這是人類普遍采用的一種選擇既得生產力,發展現實生產力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