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科技本質觀及其時代價值(1 / 3)

“科學技術”是鄧小平科技思想體係的基礎範疇,也是理解鄧小平科技思想的邏輯起點。研究和探討鄧小平的科技本質觀,既是研究和探討鄧小平科技思想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探討和把握“科學技術”本質特征的一個重要視角。理解和把握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神實質,首先需要研究和把握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本質屬性的思想。

一、理論與現實提出的一項課題和迫切任務

“科學技術”是提出一係列科技觀點、構建科技思想體係的基本範疇。如果不能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就難免在科學技術的問題上產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

究竟什麼是“科學技術”?我國理論界的認識並不一致。若從界定的落腳點(屬概念)來看,可以將眾多的表述與理解歸納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認為“科學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一種係統的、有組織的特殊的活動”。“科學技術不是外在於人的成果,而是活生生的人正在從事著的實踐活動。”本文姑且稱之為“活動論”。

第二類,認為“科學技術是人們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總結出來的係統經驗”。“科學技術是人發明的,是人的創造力的展示”。姑且稱之為“結果論”。

第三類,認為“科學可以理解為人類依據客觀現實的規律性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過程和結果”。“自然科學既是關於自然的知識體係,又是生產知識的活動”。“技術本身是理論和實際的統一體”、“過程和結果的統一”。姑且稱之為“綜合論”。

我們知道,形式邏輯定義概念的一個方法是,首先確定被定義概念的屬概念(界定概念外延),然後揭示和確定被定義概念區別於其他種概念所獨有的特殊屬性,即“種差”(揭示內涵)。確定屬概念顯然隻是圈定了某一概念的外延、適用範圍,還不是對特定概念本質屬性(種差)的揭示。但確定一個恰當的屬概念、找準界定的落腳點,卻是揭示和把握特定概念的本質屬性的基礎與前提。由於在“科學技術”的外延界定上存在上述巨大的認識分歧,於是出現以下觀點也就毫不奇怪:

有人認為,曆史唯物主義沒有看到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性質。“然而,通過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的努力,科學技術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意識形態功能被揭示出來了。這樣一來……科學技術本身也就成了意識形態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成了它的核心的部分”。他們認為科學技術是意識形態。

有人認為,意識形態“往往隻體現某一國家或階級的利益、人生信念和政治理想;極端的意識形態……常常為了起到社會教化和輿論導向作用,不惜隱瞞事實真相,無中生有,虛構證據,體現出明確的階級立場,與科學追求客觀性知識正相反。……所謂科學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科學之類說法,本身就是意識形態性質的話語遊戲”。“科學本身不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本身也不是科學”。他們認為一切意識形態都是虛假的。

有人認為,“確認科學技術是創造價值財富的源泉,不但不否認勞動價值論,而是在更徹底、更完全的意義上承認和堅持勞動價值論”。如果否定科學技術創造新價值,“科技作為生產力、第一生產力的命題就失去依據,不能成立”。他們認為“科技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並行不悖,是勞動價值論的深化和發展。

有人認為,現代科學技術不僅“造成了物化和異化,也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正在成為一種人類越來越難以加以有效控製的、統治性的力量”。因而我們再也不能無條件地肯定“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現代科學技術的所謂的進步性和革命性了”。

按照上述觀點及其邏輯,我們引進和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就是引進和接受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因此是不應該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因而也是虛假的,不科學的;物化勞動也創造新價值,於是馬克思關於隻有活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的觀點是錯誤的,或至少是片麵的;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就是在製造一種主宰、統治人類的異己力量,因而是錯誤的、不應該的。顯然,這有悖於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和我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正確選擇,是錯誤的。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已經成為我們克服和排除各種錯誤觀點的影響、全麵理解和貫徹鄧小平同誌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核心的科技思想體係和黨的“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二、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本質屬性的基本思想觀點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對“科學”的定義為世人所公認(參見宋健主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科學和文化一樣,是個難以界定的名詞。界定技術更是困難的。有人甚至認為:“隻要試圖給‘技術’一詞下定義,人們就會發現離開這個術語的模糊性,就等於不適當地減少了問題的複雜性,從而抹煞了所要研究的對象的複雜性。”定義“科學技術”的確不容易,然而重要的不是要給出“科學技術”一個統一的、能夠被所有人認可的定義性表述,而是認識和把握科學技術的本質屬性、本質特征。鄧小平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地位作用、發展方向、戰略重點、體製改革、對外開放、人才培養等進行了全麵、科學的論述。在他的一係列論述中,蘊涵著他對科學技術本質內涵的深刻認識與科學把握。

第一,科學技術是人類勞動的成果。鄧小平首先把界定和認識“科學技術”的落腳點放在了勞動的結果或成果而不是人的勞動或活動上。他說:“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科學研究方麵的先進東西是人類勞動的成果,為什麼不接受?接受這些東西有什麼可恥的?”顯然,鄧小平明確區分了科學技術和發明、創造它們的科學研究活動。在他看來,科學研究不等於科學技術——人類勞動的成果,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活動或勞動。他曾尖銳批判那種否定科學研究、科研工作、教育工作、科學實驗等腦力勞動是勞動,知識分子是勞動者的錯誤觀點:“科學研究是不是勞動?……三大革命運動就有科學實驗嘛。”“不是講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嗎?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腦力勞動,腦力勞動也是勞動嘛。……自動化的生產,就是整天站在那裏看儀表。這也是勞動。”由此可見,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是一種勞動成果或勞動的結果。他不讚同將科學技術歸結為活動、勞動,當然也就不會把科學技術界定為勞動與勞動成果的混合或所謂“統一”。

第二,科學是一種客觀的知識體係。科學技術是一種勞動成果。那麼,它與其他勞動成果有什麼區別?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勞動成果?對此,鄧小平也有所論述。他明確指出:“科學……就是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什麼是“學問”?人們公認,學問就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係統知識”(《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版,第1430頁)。因此,科學不僅是一種知識性的勞動成果,而且是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的係統知識,是一種客觀知識體係,也就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認識。從哲學認識論來看,科學就是真理。有人認為:“科學不等於真理”,“因為不存在可以使我們借以識別真理的一般標準,一個理論經得住實驗和實踐的檢驗,隻是說明它比較可信而已。絕對正確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嚴格說來科學理論都是猜測性的。”“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界線並不是分明的。”進而斷言:“把科學和真理等同起來,……這就是教條主義產生的根源。”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曾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問題,是常識,也有人不讚成,這樣的人還不是少數。”30年後的今天存在的上述觀點,的確犯了常識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