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外交活動的特點(2 / 3)

二、延安時期外交活動的特點

第一,勇於探索,善於總結,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總體而言,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外交實踐尚處於探索階段,這是由當時我黨非執政的地位以及抗日根據地的相對獨立性決定的。一方麵,非執政的地位使我黨不具備開展正式的國與國外交的條件,另一方麵,我黨領導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又的確具有相對獨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體係。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我黨最初的對外交往僅限於同根據地之外的國民黨統治區的交往,其目的在於宣傳自己。但在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路線與國民黨政府的抗日路線出現了巨大差異,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黨就必須千方百計的創造條件執行並宣傳自己旨在救國的“抗日的外交路線”,力促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局中尋找最有利於中國人民民族解放事業的機遇和幫助。這時,中國共產黨的外交就具有了真正的外交意義,並在這種“半獨立”的狀態中開始了最初的探索。

回顧延安時期的外交實踐,可以發現,這一時期我黨的外交探索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逐漸成熟的過程。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提出“積極的抗日的外交政策”,主張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爭取外援,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在官方外交尚無法開展的情況下,積極推動民間外交,製定各種開放的政策,用友好和真誠的態度迎接來自海內外的來訪者,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宣傳自己和自己的政策,也在具體的工作中總結著外交工作的經驗與教訓,這是我們黨為自己確定明確的外交方向和積累外交經驗的時期。抗戰進入僵持階段之後,中國共產黨憑借力量的壯大和國際形勢的發展為自己迎來了更為廣闊的外交空間。隨著中外記者團的來訪,越來越多的人把延安的信息帶向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機會使中國共產黨走出了延安,世界開始了解中國另一支政治力量的政治主張、開始了解她的領導人的種種思想、也開始了解她在中國的地位和未來。黨的外交活動開始具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並由此進入了官方外交的領域,迎來了第一個由外國政府派駐延安的機構——美軍駐延安軍事觀察組。這一時期,豐富的外交活動鍛煉了中國共產黨人,中國共產黨一些基本的外交思想開始真正確立並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完善。在抗戰的後期,中國共產黨與美國政府進行了一係列外交合作與鬥爭,其間中國共產黨人運用著實踐中獲得的外交策略,冷靜觀察與分析了自身及對手的實際情況和真實目的,在談判桌上靈活但不失原則地表達著對未來中國的構想和中國共產黨希望同世界所有國家進行友好合作的願望,進退有據。此時,中國共產黨人在處理外交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冷靜與果斷,說明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思想及策略已經漸趨成熟,新中國建立之後的許多外交理念正是在這時形成並確立的。

第二,獨立自主,靈活務實,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作為一個長期遭受列強侵略的國家,維護主權獨立、領土完整是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與此完全一致。從最初製定“抗日的外交政策”開始,我黨就十分突出地強調在處理對外關係時必須堅決地維護領土主權的完整,獨立自主地解決本國內部事務;希望有外援,而且努力爭取外援,但決不完全依賴外援,而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這一點在1937年前後我黨許多文件中屢屢被強調。具體的外交實踐中,獨立自主也成為所有行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延安時期我黨無論是在處理同蘇聯等友好國家的合作關係,還是處理同美英等國的既合作又鬥爭的關係,都始終堅持立足於本民族的最高利益,立足於本黨本國實際情況,不屈從於任何大國的強權與壓力。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十分重視從實際出發采取靈活務實的態度來最大限度地爭取有利條件。麵對抗戰的嚴峻形勢,我黨作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決定,多方宣傳和努力,爭取世界人民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持;麵對赫爾利極力撮合的國共和談,中國共產黨雖然認識到了美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的功利性與虛偽性,但是從抗戰的大局出發,從我黨仍處於弱勢的實際出發,黨中央還是以積極的態度、靈活的策略對待這次政治合作的機遇,並且作出了承認蔣介石領導人地位等巨大讓步,但同時也堅持了成立聯合政府和保留革命武裝力量等原則性立場。雖然,美國政府及國民政府的毫無誠意,最終導致和談破裂,但我黨的態度卻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普遍支持,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為黨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地位。麵對美國一度出現的對華政策的動搖,我黨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做了最大努力,試圖影響美國扶蔣反共的錯誤對華政策。雖然由於種種原因,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並沒有出現我們希望看到的變化,但應該承認的是,通過毛澤東與斯諾、謝維斯等人的談話內容可知,毛澤東當時的確非常敏銳地看到了美國對當時以及未來中國的巨大影響力,並從我黨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發出了同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的明確信息,在中國共產黨與美國政府之間提出了不同選擇的可能性。曆史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人當時為美國提供的另一種對華關係選擇事實上對中美兩國都是有利的,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鬆訪華,美國政府走了一個大大的彎路終於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