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府在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方麵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比如,早些年的“希望工程”,2006年啟動的減免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等舉措。但是,就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來看,先進的教育手段、教學設施、教學器材、教師素質等教學條件並不盡如人意,嚴重影響了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學質量。由於教學質量低下,使農村義務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加之近年來高中和大學學費不斷攀升,使農民對子女的深化教育期望值急劇降低,形成了農村義務教育惡性循環的怪圈。對此,必須解決農村義務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實現農村義務教育的根本改觀,真正發揮農村義務教育對農民工素質培養的基礎作用。
(一)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實施的保障機製
資金問題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首要問題,投資的水平和資金實施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村義務教育的興衰。2006年新《義務教育法》的實施,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15萬所農村中小學、5200萬名學生學雜費。廣大農村1。5億中小學學生的家庭普遍減輕經濟負擔。這直接促進農村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的保障,扭轉了農村義務教育多年來資金製約發展的狀況,極大地改變了農村義務教育的麵貌,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在於如何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確保教育經費落到實處。這要求各級政府要嚴格按照確定的經費項目和分擔比例落實分擔責任。要建立完善配套改革政策,開設改革專項資金特設賬戶,加強專項資金的管理和監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改革實施後,各縣財政不得以任何理由減少原來安排的中小學預算內公用經費,禁止用公用經費補助資金和減免學雜費的補助資金衝減、抵消各縣財政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要確保教育經費落到實處,各縣、市在安排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時要切實做到公開透明,把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責任與投入情況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財政、教育、物價、審計、監察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安排使用、中小學收費等情況的監督檢查。
(二)優化農村義務教育的師資配置結構
沒有資金,自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優秀的教師,即使投入充足,也難以收獲良好的效果。相對於教育投入問題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擺在眼前的師資問題顯得尤其迫切。教師素質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素質普遍較低是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從農村義務教育的師資結構來看,目前農村師資隊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中師生,他們通過函授或自考取得大專、大學本科文憑,但是,他們的知識結構與現代教育改革和創新要求尚有一定距離;二是“民轉公”教師和“代課教師”,他們雖然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大多數沒有接受過正規師範教育;三是畢業不久的具有本、專科學曆的年輕教師,教學經驗尚顯欠缺。對此,必須下大力氣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農村義務教育的師資配置。要在認真做好培訓、考核和評估的基礎上,堅決淘汰不合格教師。加大對在職農村義務教育教師的補貼和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師範院校優秀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逐步解決農村師資素質不高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構建農村師資供給的長效機製。
(三)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
由農村教育目標和特點所決定,其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絕不能是城市教育的簡單拷貝和翻版。應該根據培養目標不同進行因材施教。在學生完成小學教育後,根據學生水平和特點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很有發展潛力的品學兼優的學生,其目標在於將來更深層次的深造,這類學生可以采取城市教育的基本思路。二是培養為農服務的掌握一定農業科技知識的人員,可以根據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強化其對必要的農用知識和技術的掌握。三是掌握一定技術的城市就業人員,可以根據將來城市就業的方向進行有目的的基礎教育和培訓,以便與將來的職業培訓相銜接。在教學內容上,除了全麵、係統的基本知識的傳授和灌輸之外,增加有針對性的技能培養的實踐教學內容和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