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是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自然也是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必然取向。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是製度現代化的結果,沒有製度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發達國家實施農業現代化的成功經驗以及所體現的機理對於我國西部農業實施現代化戰略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為此,必須針對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製度缺陷”,通過製度創新,走出一條既具有我國西部特色,又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界定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範疇,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涵義,但它本身又體現著“三個統一”。
其一,是國際性與區域性的統一。作為國際性範疇,農業現代化要以國際水平為標準,要達到世界公認的現代一般的先進水平。作為區域性範疇,農業現代化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會依各國具體國情或區情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內涵。
其二,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從絕對性的角度上來說,農業現代化都是通過製度、市場與科技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從相對性的角度上來說,農業現代化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側重點,農業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該國或該地區在該時段增強薄弱環節以及發展側重點的過程。
其三,是內在性與外在性的統一。這裏的內在性就是指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條件隻有通過內在的自我積累成熟後,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這裏的外在性就是指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條件可以通過外在途徑快捷地積累成熟後,就能夠實現農業現代化。可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開放化的程度都日益增強,“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現農業現代化,而“沒有條件的地方”仍然可以通過外在的途徑創建條件,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內容和要求也將不斷更新和發展。結合當前我國西部農業發展的“區情”來說,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現實含義就是用現代農業管理製度規範農業的過程,用現代市場機製促進農業經濟的過程,用現代農業科技逐步裝備農業的過程。
二、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製度缺陷
農業現代化就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任何國家或地區在經曆這一過程時都不會一帆風順。對於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來說,必須通過農業管理製度的現代化、農業產業製度的現代化與農業科技製度的現代化這三個有機聯係的過程才能實現,但是我國西部農業發展在這三個方麵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一)管理製度缺陷:西部農業的管理體製落後
農業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不在農業本身,而在農業之外。從農業的管理體製而言,農業問題實質上就是農民、企業、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利益均衡問題,然而當前的政府的改革未能在四個主體均可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的前提下,保障農業的良性運作。
一是農業的“自食其力”問題。即農業的問題要農業自己解決,形成了農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內部自我循環。不僅如此,而且還要承擔國家要求的各項社會責任。
二是農業的“自我犧牲”問題。即國家在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時,先發展二、三產業,然後再通過發展起來的二、三產業來帶動農業發展。盡管這是產業發展的規律,但是這種規律在實踐中卻被“變異”為挖農補工,從而使農業在發展中始終置於“無私奉獻”的位置。
三是農業的“自討沒趣”問題。即中央多次一號文件都把農業放在這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許多地方政府為了多出成績、快出成績從而在製定政策中帶有明顯的非農偏好。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該對農業資金投入的沒有投入,該對農業信貸支持的沒有支持,該給農業的資源或者國家的再分配轉移支出無法得到。
四是農業的“自我管理”問題。當前農村存在的許多問題,都是與國家的製度的整體設計有關,而鄉鎮機構是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因素。鄉鎮政府存在原本就是為了保證催耕催種計劃的落實,以及在交通和通訊不發達時對農民進行麵對麵的管理。隨著鄉鎮職能的分化與社會中介組織興起,現在鄉鎮一級政府存在的依據客觀上已經不存在了,否則隻能加重農民的負擔,增加農民的生產成本。
(二)產業製度缺陷:西部農業的產業化步伐緩慢
農業再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統一。作為自然再生產,農業生產必須依賴自然,特別是土地;作為經濟再生產,農業生產和經營必須符合經濟規律,特別是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然而,我國西部農業產業化的平台尚未完全建立。
一是農業產業化的規模經營與土地流轉機製的矛盾尚未解決。習慣認為,社會主義公有製條件下農村土地產權製度就是國家或者集體直接占有土地所有權,直接收取土地所有權的經濟收益。雖然集體或者國家擁有產權並不影響農業的生產積極性,但是與所有權緊密相連的土地分配製度則不利於農業規模經營。盡管西部全麵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但是在其運行中卻隻注重“承包”而不注重“聯產”。2003年西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經營耕地麵積2。39畝,山地麵積0。26畝,牧草地麵積16。63畝,園地麵積0。06畝,養殖水麵麵積0。017畝。而目前在不改變承包權的基礎上,通過經營權的集中使用來克服小生產的固有弊端的機製尚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