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學校道德教育,非常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毛澤東同誌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在這一教育方針指引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我國學校教育,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從適應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出發,開展了以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和“五愛”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活動,在社會上樹立了許多理想人格典範,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榜樣。這期間,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共產黨的確培養出了自己下一代的接班人。但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成果遭到嚴重破壞,學校道德教育工作受到嚴重幹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經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在鄧小平同誌提出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思想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充分發揮這一模式在培養和塑造學生理想人格方麵的作用,使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步入新的曆史發展時期。
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體模式。所謂主體模式是指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道德教育中起支配作用的、居統治地位的模式。
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堅持以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為主體,首先,這是由我國學校的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地位決定的。我國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培養和塑造大批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其根本的教育目標和教育任務。因此,它能保證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其次,它體現了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的一體化要求。我國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以馬克思主義理想人格理論即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理論為思想理論基礎而建立的,因此,它體現了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的一體化要求。再次,它保證了學校道德教育先進性和一貫性。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道德教育活動中,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為主旋律,重視對學生灌輸社會主義的進步道德觀,並在全社會倡導和宣傳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這反映了我國學校道德教育高起點和前瞻性,保證了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先進性和一貫性。最後,它在培植學生理想人格的同時,促動了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提升。20世紀五六十年代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成績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為主體。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有人借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否認學校進行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借口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創新”而否認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價值和意義。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否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是學校道德教育上的自由化表現。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學校道德教育及其模式不能忽視現代社會開放和價值多元的現實而應當改革和創新,但是改革和創新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前提。離開了這一前提,學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就會迷失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國學校道德教育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需要,從本質上說,為了建設富裕發達的社會主義,必須培養、塑造和實現一代乃至幾代社會主義理想人格及時代新人,這是我國學校的使命,也是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建構的基礎和出發點。新中國成立50年來,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一直是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旨和內核。盡管今天中國社會的變革使我國學校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受到嚴峻挑戰,盡管人們的思想活躍、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變動性,盡管人們帶著多重的眼光來審視這一道德教育模式的價值和作用。但是,在筆者看來,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不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在將來依然是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體模式,它的價值和作用是一如既往的。總之,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堅持以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為主體,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曆史的必然。否定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主體地位就是否定我國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
三、新時期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
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審視,目的不是否定社會主義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主體地位,而是在確證、再識和強化這種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提倡學校道德教育的具體模式的多樣化創新,使它更好地發揮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這也是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社會的變遷,不僅給道德教育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同時也衝擊著傳統的教育理念,呼喚著學校道德教育模式的變革與創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要求現代價值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與之相應的道德教育理念和道德教育模式。學校道德教育需要創新。創新,就是不能把某種預設的道德模式強加於道德教育之上,更不能把道德模式看做是道德教育的對立麵,而是從社會主義本質和時代發展要求出發,變革、發現和探索新的道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