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雄遠象是回過神來,趕緊與習月嬋向清軍後隊殺去。 待兩人衝出重圍。卻不見梅慶書和丁香蘭的蹤影。兩人向前搜尋,卻遇上一隊百名清軍步兵和數名騎兵,金少坤便在其中。斬殺二十餘名清兵後,丁雄遠夫婦將金少坤等人甩在身後。
看到山下龐勝魁等人來回轉圈,梅慶書問道:“你那是迷魂步真是厲害,咱們師出同門。可我卻未聽說過?”
丁香蘭道:“這是不久前,雅晴姐姐傳我的。它是禹步演變而來的,很多修習道家功夫的都會這個禹步。”
梅慶書道:“竟有如此神奇,怪不得那些清兵象丟了魂的走屍。而你,就象那傳說中湘西趕屍的法師。”
兩人順山勢而下,尋得一迂回曲折的羊腸小路。沿路而行,便來到鳳凰山腳下的槐樹鎮。這一古鎮曆史久遠,民風淳樸。一條槐溪溝從鎮中穿過,象甘露般滋養著小鎮。兩棵千年古槐生長在溪溝的兩側。古槐兩邊房舍林立,延展開去,形成人丁興旺的槐樹鎮。
兩人瞧見前方百步之外,有一大的四合院。青瓦穿鬥式的院落傍山臨溪,儼然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墨畫。
隻聽得丁香蘭倦聲道:“走了這麼久,又累又餓。去那戶人家討點吃喝吧。”
梅慶書道:“這麼大一座院落,必是大戶人家。隻是這大白天的,為何人影罕見,人語難聞。”
兩人沿石梯至院落前,才注意到門楣上有一方匾,上寫著“蒲氏宗祠” 四個大字。在門柱之下,有一對相向而望的木獅,木獅之上的滾龍柱,雕有一對張牙舞爪、抱柱互視的龍。
兩人久叩房門,才等至有人應聲。大門一開,才發現一滿眼血絲,臉帶驚恐的老者。見來了兩個年輕人,老人遲疑地問道:”你們是……“
梅慶書道:”我們倆從鳳凰山下來,又饑又渴。您行行好…… “
老者點點頭,將兩人讓進院內,又趕緊將大門關上。
梅慶書道:“老人家,鎮上怎麼這麼安靜?”
老者滄桑的聲音道:“聽說前幾天清兵殺過來了,現在兵荒馬亂的,能跑的人都逃難去了。我這把老骨頭,就留下來看家守院。和我留下來的,老夫姓蒲名信義。裏麵還有我的堂兄、咱蒲家的族長蒲信仁。”
梅慶書道:““若大的院子,隻有您二老在啊。”
兩人隨老者進入院中,一眼便瞧見院落中間的一座戲樓。戲樓的大門上懸掛著的匾額,上書“蒲氏尚書宗祠”六個大字,戲樓台邊的圍欄又雕刻有許多精美的浮雕。樓台左右兩側是廂房,上方是正堂。正堂牆板上皆有精美雕刻,如二十四孝圖、忠孝節義、以及由漁夫、樵夫、農夫與書生所組成成的魚樵耕讀等人文圖案。其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姿態可人,巧奪天工。
丁香蘭問老者道:“老人家,原來你們家祖上官至尚書啊?”
蒲信義回應道:“咱蒲家的這座宗祠是為紀念宋朝的兵部尚書、吏部尚書蒲宗孟而建。宗祠正堂是供奉蒲氏祖先的地方,始建至今,已愈二百年之久。”
梅慶書環視院落,眼見青瓦朱簷、古樸典雅,獨具疏朗淡雅的格調,不禁讚道:”好氣派、好韻致的四合院,足以容千人同聚。“
蒲信義又道:“隨我至青樂宮來吧,我堂兄正在那練字。”
兩人又隨老者過了廂房,便瞧見廂房北側房內一白袍大袖的老者。散發如霜,長須飄逸,正全神貫注地在地麵的宣紙上揮毫作書。他就是剛才蒲信義所說的堂兄蒲信仁,隻見他運筆之手隨所寫筆畫的橫提折轉,而隨心所欲。蒲信仁的身旁,一柄秀氣精致的寶劍置於桌上。在後麵兩側的牆壁上,各是一排字體大小各異的書作。
蒲信義抬眼瞧見來了兩位年輕人,停筆起身問蒲信義道:“怎麼來了一對年輕人?”
兩人見老者精神鐫爍、目光如電,大有超塵脫凡的仙道聖僧氣度,梅慶書趕緊答道:“我們從鳳凰山下來,路經這裏,來討杯水喝。”
蒲信仁又問道:“衣上的血跡尚在……”
梅慶書又道:“我們與清兵作戰,現在正被一隊清兵追殺,在您家填飽肚子就走。”
蒲信仁道:“少年英雄,能殺敵報國,真是可喜可賀。”
蒲信義端上茶水糕點,兩人狼吞虎咽起來。
梅慶書一邊吃著,一邊向前端詳老者的書作。看到蒲信仁所作書法,不禁讚歎道:“真是神來之筆啊,能寫出這麼好的字,我是第一次瞧見。”
丁香蘭道:“你這下知道了,你那判官筆隻能打打殺殺,卻寫不出這麼美的字吧。”
梅慶書道:“我從小就練字,雖達不到這水準,但還是懂得欣賞,懂得好與不好。”
丁香蘭拿起蒲信仁寫過的筆,在紙上寫了起來。寫完一張紙歎道:“唉,差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