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鐵拐修真求道(1)(2 / 3)

①昴——二十八宿之一。

②朔——每月初一為朔。

③亟(jí)——著急,趕快。

④飯——喂,給……吃。

⑤詣(yì)——到……去。

身現金光,洞然十方,冉冉丹空光燭,館舍五色雲現,良久乃沒。喜目斷雲霄,涕位慕戀。其日江河泛漲,山川震動,有五色光射大,太微遍及四方。

喜遂將老君所說理國修身之法,去奢滅欲之言,敘而編之,為三十六章,名曰《西昇經》。喜乃屏絕人事,三年之內,修煉丹汞,凡所授書,悉臻其妙。

乃自著書九篇,號《關尹子》。至二十五年,往西蜀,尋青羊之肆。

老君以甲寅年升天,至乙卯歲複從太微宮分身,降生蜀國大官李氏之家。

已先敕青龍化生為羊,色如青金,常在所生嬰兒之側,愛玩無數。忽一日失羊。童子尋覓得於市肆。喜至,遍同居人,無青羊肆者。忽見童子牽羊,因自解曰。“既有青羊,複在市肆,聖師所約其在此耶?”因問:“此誰家羊?

牽欲何在?”童子答曰:“我家大人生一了,愛玩此羊。失去兩日,兒啼不止。今已複得欲回家。”喜即囑曰:“願為告大人之子雲,尹喜至矣!”童子如其言,人告兒。兒即振衣而起曰:“令喜前來。”喜入其家,庭字忽然高大,湧出一蓮花之座,見化數丈白金之身,光明如日,頂上回光,建七曜之冠,衣晨精之服,披九色離羅之帔,坐於蓮花之上。舉家見之俱驚怪:兒曰:“吾老君也。大微是宅,真一為身,太和降精,曜魄為人,主客相因,何乃怪也”。喜欣喜無量,稽首言曰:“不意今日複奉天顏。”老君曰:“吾向留子者,以子修世未久,深染恩愛,初受經訣,未克成功,是以待子於此。

今子保形煉氣,已造真妙,心結紫絡,麵有神光;金名表於玄圃,玉劄係於紫房;氣叁太極,解形合真矣。”即命召三界眾真,後天帝君,十方神王,①洎諸仙眾。頃刻淨空而至,各執香花,稽首聽命。老君敕五老上帝,四極監真,授喜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位為無上真人,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真,飛騰虛空,參侍龍駕。其家長幼二十餘口,即時拔空升天。

至敬王十七年,孔子問道於老聃。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盛德容貌若愚。”孔於退而歎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龍興風雲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龍乎?”

②烈王三年過秦,秦獻公問以曆數。遂出散關。赧王九年,複出散關,飛升崑齋。秦時降陝河之濱,號河上公,授道於安期生。漢文帝時,號廣成子。

文帝好老君之旨,遣使詔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即命駕詣之。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卒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有四大,王居一也。子雖有道,亦朕民也。不能屈,何乃高乎?朕能使人貧賤富貴,③子知之乎?”公乃附掌冉冉在虛空中,如雲之駕,去地百餘尺而止於玄虛。

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在天,中不類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陛下焉能令富貴貧賤乎?”帝乃悟,知是神人。下輦稽首謝禮。授帝《道德經》。

成帝時,降曲陽泉,授於吉《天下真錄》。章帝時,授於吉一百八十八戒。安帝時降,授劉赦“罪福新科”。順帝時降,授天師《三洞經錄》。桓帝時,降天台,授萬年先《上清大寶》八洞諸經。明帝時,降嵩山,授天師冠注之《新科》等經。唐高祖時,降羊角山,語言善行,唐公授命符。玄宗天寶初,降丹鳳門,帝親享之興慶宮,上又降語田同秀,以函穀所藏金甲相傳。又降語王元真妙真符。宋政和二年,降華陽洞天,授梁先生《加句天童護命經》。蓋無世不出,先塵劫而待化,後無極而常存;隱顯莫測,變化無①洎(jì)——及,到。

②過——過失。引申為責備。

③去——離,指距離。

窮,普度天入,不可具述。史雲:老子西升之時,五色光貫紫微。昭王令大史占之雲:“當有聖人西去,千年之外,聲教返北,此西化之兆也”。自昭王甲寅至漢永平,累千年,為績博物誌雲。唐高祖武德二年,普州人告善行於羊角山,見白衣父老呼善行曰:’為我告唐天子言,為老君即其祖也”。

高祖因立廟;高宗追尊元玄皇帝;明皇為注《道德真經》。

宛邱先生者,服製命九得道。至殷湯之未世,已千餘歲。以方傳弟薑若春服之,至百年,視之如一十歲童子。彭祖師之,受其方三首。此老君、宛邱之出處,開引道教之源流也。

二仙華山傳道一日,老君與宛邱在華山論道,忽清風一陣,吹入堂中。老君謂宛邱曰:“君知此風乎?”宛邱曰:“似有異人來此。”老君曰:“吾觀仙籙,李鐵拐將欲成道,今日之來,乃鐵拐問道也。即命二童候於山下。二童甫至,忽見一人仙風道骨羽服,飄飄而來。二童趨近問曰:“君得非李先生乎?”李曰:“是也。君何以知我?”二童曰:“吾奉老君命,迎君於此。”先生暗喜曰:“老君知我,諒必於道有緣也。”乃向前行禮稱謝,遂同二童登老君之堂。

①但見老君在上,毫光照曜,景星慶雲。肌膚綽約,似閨中之處子;精神充溢,猶繈褓之嬰兒。次觀宛邱,童顏鶴發,碧眼修眉,翩翩有道,意氣融融,保真氣象,真天上神人,非人間凡骨也,先生趨拜,二仙答禮命坐。先生再拜曰:“弟子山野鄙人,林泉末品,太池欲求上達,精微未臻。來追覓仙蹤,仰祈覺悟,幸蒙不棄,得睹仙顏,誠夙世有緣,三生有幸,倘憫弟子齋宿之誠,問道之切,指迷大覺,則佩德殊深,感恩彌厚。方將拜跪,不勝永懷之至,敢望坐乎?”老子曰:“居,吾與汝: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道無所,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爾形,毋播爾精,毋呷爾性,息慮營營,乃可長生。”先生聞論,心花頓開,塵情冰釋,再拜稽首曰:“夫仙之道,天地之道也。”轉拜宛邱。邱曰:“汝名在仙籍,執此操修,不日可到,何必多求。”因命二童送行。先生再拜辭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