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印度的價值觀
與儒、道兩家不同,佛家思想並非中國本土的產物。它的始創人穆罕默德(Gotama Sidhartha)約生於公元前五百年(與老子及孔子的年代相若),其出生地為北印度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位置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所以其思想是在印度的傳統文化背景中發展出來的,有著相當濃厚的印度傳統文化成分。與印度教一樣,佛家也認為人生在世充滿著苦難,而這些苦難並不會隨著人的死亡而終止,相反,因為人的不斷輪回,苦難會不斷被延續下去,所以超脫輪回,終止這種生生世世的苦難是最為重要的事情。然而穆罕默德卻不滿於當時傳統印度教及印度教以外的各種思想對超脫輪回所下的“處方”,決心要找到真正能讓人解脫的方法。他經過六年靜坐與苦行僧的修行也不得要領,最後放棄了苦行,獨自到了一個叫菩提伽耶(Buddhagaya)的地方,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冥想,結果悟到了他滿意的解脫方案,如此他便成為佛陀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佛教不以在人世間建立任何事業為最終的價值,而以超脫輪回為最終的目標。
雖然佛家的思想有著印度教為其發展背景,但它本身對於人生何以是痛苦以及如何才能擺脫輪回等等,都有其獨特見解。接下來我們先討論佛家是如何理解人生,以及其對世人的主要信息是什麼。
佛家的基本教義
“四諦”是佛家教義中的四項基本真理,了解四諦便能扼要地掌握佛家思想的基礎了。本章將通過對四諦的簡單闡釋來介紹佛家思想的基本教義。
“諦”的意思是真理,“四諦”就是四項真理的意思,它們分別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可以比喻為醫生治理病人的四個階段,即發現病症、診斷病因、提出針對病因的治療方案,以及具體處方。苦諦是人生的病症,集諦是佛陀為人類診斷出來的病因,滅諦是針對苦的根源所提出的治療方案,道諦是治療的具體處方。以下我們逐一討論。
人生的病態——苦諦
首先,佛陀指出世人都有病,因世人都活在苦痛之中。佛說:
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愁憂苦痛不可稱記。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亦複是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增一阿含經》)
在此佛陀指出人生有八種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和五盛陰苦。當然,人生的苦不隻這八種,但就這八種主要的苦,已經表示了一個很明確的事實,就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人生都是苦的。人老了,身體機能衰退,體弱多病,行動不自由,又麵對著不可知的死亡,心中充滿憂懼,所以老、病、死自然是苦,而人不得不老、不病、不死,所以人生必有痛苦。人們或會反駁說:“總有未老、不病和未死的時候啊!一個又年輕又健康的人便不一定苦。”其實不然,佛陀說“生”也是苦,因為生給人帶來滿足欲念的機會,所以人們普遍認為擁有生命是可喜的,但殊不知所謂“生”不過是“正在死”而已,生存隻是死亡的過程,人一出生其壽數便開始減少了,整個人生不過是步向死亡的路而已。人們卻不曉得,仍為著擁有生命而感到欣喜,千方百計地去保存它,卻不知愈是重視它,它的衰敗和結束愈是讓人難以接受,人便愈痛苦。人們仍會反駁說:“那麼當生命未曾衰敗結束時,人便可以快樂了,盡管現在愈快樂以後愈痛苦。”人類的生命裏充滿著各種欲求,這些欲求好些是生而有之的,如食色之欲,所以人的生命(起碼是未成佛的凡夫的生命)是不能與欲求分開的。然而,一旦人有所欲求,便有求不得的時候,那便有求不得的苦。人們仍會反駁說:“總有求得的時候吧!”是有求得的時候,但求得的時候所有的那種快樂,隻是渴求得到滿足時的快樂,就像口幹的人因得飲水而解渴的快樂,這是痛苦得到短暫解脫所得的快樂,換言之,沒有渴求的苦在先,根本就沒有這種快樂,這快樂是建築在痛苦的基礎之上的,它的本質也是痛苦。最糟糕的是人們不知其本質是痛苦,還對這種快樂珍而重之,就在獲得的一刻開始便害怕失去,那這人便又生活在恐懼失去所擁有的痛苦之中。特別是親愛的人,親愛的人恐怕是人們最愛惜和重視的了,沒有親愛的人,多麼大的成就、多麼滿足的肉體享受就沒有意思了,所以人們最想求得的是親愛的人,如朋友、情人、配偶、子女和父母;最怕失去的,也是這些親愛的人,最大的痛苦,也就是這些人的離去,這就是愛別離苦。所以人生而有欲,必有追求,求不得是苦,求得時的樂實質是苦,樂的同時有憂懼是苦,當真正失去時亦苦。除此之外,人生還有一極為普遍的痛苦之事,那就是怨恨和憎恨你的人,和你怨恨和憎恨的人,都常與你同在,這便是怨憎會苦。
八苦中的老、病、死、怨憎會、求不得,都是直接讓人感受到痛苦的,故稱做“苦苦”;生和愛則是本來讓人感到快樂,但壞變之時便帶來痛苦的,故稱做“壞苦”。五盛陰苦是指人類的肉身、感受、意識、動機、認知等身心靈的各部分都極度活躍,而這些活躍就構成了其餘的七苦,所以是其餘七苦的總描述。人生在世,苦苦隨處皆見,可以說是人生的常態,人們一生的努力大部分便花在避免或延遲它們;壞苦則是苦苦以外人們所能“享受”的,但它們除了帶來本質上是痛苦的快樂之外,同時也帶來失去快樂的憂懼,以及在真正失去時的悲苦。可見,隻要人的身心靈有所活躍,便免不了苦苦和壞苦的煎熬。
佛陀在人生之苦難這一方麵的洞見確實很深刻,能有如此深刻的洞見,並不可能隻是頭腦上、純粹理性地、抽象地作哲學思考和討論,佛陀必曾親身地、存在地、投入地體會人生的苦難。若沒有佛陀這種洞見,也就不可能有佛的教法。同樣,若人們不能真正體會人生之苦的普遍性,也就很難真正欣賞佛教了。人總認為人生有苦有樂,為追求快樂,受點苦又何妨?卻沒有意識到樂的本質與盡頭皆是苦,愈是追求,愈是珍惜,便愈是苦。這是任何有意深化個人生命的人都必須深思和體會的。
苦的根源——集諦
人生的諸種苦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因為大自然太殘酷了?是因為人類的政治常出現問題?是因為經濟常常不景?都不是。佛陀的答案是:人的無明貪著引發了諸苦。這就是集諦。
佛陀說:“所謂受愛之分,習之不倦,意常貪著,是謂苦習(集)諦。”(《增一阿含經》)人之所以會苦,基本上因為人對事事物物有貪著,而人之所以貪著是因為有所喜有所惡,既對事物有所喜惡,便產生拒絕或是爭取事物的動機,這種動機常常纏繞著人的心靈,產生這動機的因一天沒有消失,也就是人一天有喜惡,便自然有此動機,這就是貪著。
人之所以會對事物有喜惡和動機,是因為無知,這不是一般的無知,而是對世界事物的真相的無知,具體而言就是對“緣起法”的無知。緣起是佛家思想的基礎,“緣”指條件,“起”是生起,“緣起”就是由條件生起的意思。佛家認為世上所有事物均是由條件的組合(或謂“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既是如此,事物便沒有不變的本體。筆者舉個例子,我們平常會指著一本長方形、紅色、硬邦邦的書說:“這本書是長方形的、紅色的和硬邦邦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一本書存在,並且它擁有長方形、紅色及硬等性質。這句日常語言暗示了或預設了:書是獨立於這些性質而存在的實體(substance),我們的常識也是這麼認為的,但細心想想,若我們把這本書的一切性質都抽離,還有沒有一本叫做書的東西存在呢?答案很明顯,若真把這些性質抽離,便沒有書了,所以不是先有書這個東西或實體,然後它去擁有諸種性質,而是所謂“書”不外是這些性質的組合。那麼長方形、紅色及硬的性質本身呢?它們也是緣起的嗎?也不是實體嗎?是的,所謂紅色,隻是人類眼球接收某波長的光波反射,經過視覺神經的傳送,再在大腦裏形成的感觀。紅色並不獨立自存,紅色依光波、視覺神經、大腦等其他事物或條件而存在,而其他事物或條件又再依其他事物或條件而存在,一切一切都是依他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