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宋詩學的範本——《宋詩精華錄》(2 / 3)

二、宋詩典範的確立

陳衍選《宋詩精華錄》,一方麵是為推廣宋詩,另一方麵也是通過詩選集中將宋詩的特色體現出來,以確立宋詩典範為目的。

李慈銘曾說過:“燈下戲鈔宋人絕句,宋人此事,固多名什,東坡、石翁、放翁、白石四家,尤清遠逼唐人,然僅到劉文房、韓君平止耳;求如龍標、太白、李十郎者,竟不可得,即晚唐許丁卯之雋永,李玉溪之幽煉,韓冬郎之濃至,亦皆不及。此固時為之耶。”在李慈銘看來,宋代大家絕句固然有優秀之作,但至多隻能達到劉長卿等人的水平,而王昌齡、李白等盛唐七絕是宋人永遠不可能達到的高度。陳衍的看法與李慈銘截然不同,他在序言中所確立的宗旨,就是認為宋詩之長在於近體,近體之中尤以七絕為最高,七律次之。如自序裏所說:

如近賢之祧唐宗宋,祈向徐仲車、薛浪語諸家,在八音率多土木,甚且有土木而無絲竹金革,正得命為“律和聲,八音克諧”哉!故本鄙見以錄宋詩,竊謂宋詩精華在此而不在彼也。

同時這與他曾批評宗唐者的言論是一致的:“今人習於沈歸愚先生各別裁集之說,以為七言絕句必如王龍標、李供奉一路,方為正宗,以老杜絕句在盛唐為獨創一格,變體也。……沈歸愚墨守明人議論故耳。”陳衍認為宋人七律不僅不差,甚至可比肩唐人:

五律自大曆以後,高調者漸少,宋人七律可追唐人,五律罕可誦者,其高者僅至晚唐而止,蓋一句隻五字,又束於聲律對偶,難在有結響有餘音。

從所選的篇數看,陳衍以元豐、元祐以前的西昆體諸人及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為初宋,錄三十九家,共一百二十八首;由元豐、元祐盡北宋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秦觀、晁補之、張耒為盛宋,錄十八家,共二百三十三首;南渡曾幾、陳與義、尤袤、蕭德藻、範成大、陸遊、楊萬裏為中宋,錄三十二家,共二百一十二首;四靈以後及謝翱、鄭思肖為晚宋,錄四十家,共一百二十首。選詩最多的是蘇軾,錄八十八首,其次是楊萬裏,錄五十五首,其次陸遊五十四首,其次黃庭堅三十九首,其次陳師道二十六首。除以上諸人,選詩達二十首以上的,有梅堯臣、王安石、陳與義、劉克莊等四人。

從選詩情況可以看出陳衍於宋詩首重的是蘇軾,他曾說過:“餘於詩不主張專學某家,於宋人,固絕愛坡公七言各體,興趣音節,無首不佳。五言則具體而已,向所不喜。”詩選錄蘇軾七言為主,可見其觀點。蘇軾可稱得上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其詩學才情確實少有敵手,選詩最多當屬情理中事。

南宋的楊萬裏、陸遊出元祐之後,已落陳衍的“三元”之外,但其在宋人詩裏又能自開門戶,故陳衍對其青眼有加。針對近人多學北宋的情況,他還專門提出要學習陸遊:

近人為詩,競喜學北宋,學劍南者少,餘舊曾提倡香山、劍南,《論詩送覲俞》有雲“樂天善閑適,柳子工嗟歎。奇兵雙井出,短劍渭南鍛”者也,顧應之者少。

《石遺室詩話》中對陸遊詩摘句甚多,陳衍還將陸遊與其推尊的宋詩風的開創者梅堯臣相提並論,他引用羅掞東對陸遊的評價道:

放翁詩鮮新俊妙,闊大閑曠,無美不備,而其精深處,乃自宛陵得來。世之論放翁者,鮮道其學宛陵,甚矣真能讀放翁詩者之不易遘也。

《石遺室詩話》中陳衍對陸遊、楊萬裏、劉克莊的較高評價在詩選中也體現了出來:

宋詩人工於七言絕句,而能不襲用唐人舊調者,以放翁、誠齋、後村為最,大略淺意深一層說,真意曲一層說,正意反一層說。誠齋又能俗語說得雅,粗語說得細……

對於黃庭堅、陳師道為首的江西詩派,雖然陳衍曾表示自己並不喜歡黃庭堅一派的風格,他說:“餘不甚喜山穀、後山,而其工處不可沒,實獲我心。”後來甚至毫不客氣地直言“雙井、後山,尤所不喜”。但是他還是較公允地選錄了黃庭堅和陳師道的詩作。總之,各個時期選錄詩歌的數量與取得的成就是成比例的,而且對於成就較高的大家能兼顧其不同風格的作品,名氣小的作家也不忽略其佳作,使宋詩的風格和特色凸顯出來。

清代以來較重要的宋詩選本有顧貞觀的《宋詩刪》、汪景龍等人編的《宋詩略》、張景星等人編《宋詩別裁集》、陳訐的《宋十五家詩選》等。《宋詩刪》共二十五卷,選宋詩兩千五百餘首,分體編排,顧貞觀選詩強調“寬於正變,嚴於雅俗”,選詩側重於雍容不迫、溫柔敦厚之作,對於宋詩的特色未能凸顯。《宋十五家詩選》選錄梅堯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範成大、陸遊、楊萬裏、王十朋、朱熹、高翥、方嶽、文天祥十五人,論詩主張琢煉字句,重視章法結構。但此書明顯有偏頗,陳師道、陳與義這樣的江西派大家居然未能入選。汪景龍等人編的《宋詩略》,編者稱其宗旨為“非敢援唐以入於宋,亦非推宋以附於唐,要使尊宋詩者無過其實,毀宋詩者無損其真”。是書有調和唐宋的意思,而且選錄詩歌四百三十家,共一千一百九十餘首,數量適中;張景星等人編《宋詩別裁集》選錄詩人一百三十七家,共六百四十五首,能夠基本反映宋詩的發展變化,缺點是選錄朱熹等道學家作品過多。

與清代以來的各家選本相比較,《宋詩精華錄》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刊行後引起的反響也較大。陳寅恪先生曾手批《宋詩精華錄》一書,對選詩及評語評點指摘。商務印書館初版於1937年7月,而陳寅恪先生所批本為1938年5月再版本,亦可見其在當時需求頗大。另外,程千帆先生有《讀〈宋詩精華錄〉》一文,程千帆先生稱自己“七七事變前在南京購得,皖、湘、康、蜀,三年輾轉,行篋之中,每以自隨”。朱自清先生的《什麼是宋詩的精華——評石遺老人〈宋詩精華錄〉》稱:“本書評點扼要,於標示宗旨和指導初學,都甚方便。大抵首重吐屬大方。此事關係修養,不盡在詩功深淺上。”對陳衍《宋詩精華錄》的選詩、評詩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肯定了其對推廣宋詩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