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1 / 3)

第四節 道教的“創世紀”及其與其他宗教的比較

一、問題的提出

“創世紀”是基督教《聖經》的《舊約》的第一篇,講的是基督教的上帝的所作所為,以上帝創造宇宙萬物開始,以上帝答應繼續帶領有罪的人類結束。這裏把它作為標題,是因為這些年來,我在國內外講道教的時候,經常有人問這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基督教有一部《聖經》,其中包含基督教的全部教義思想,道教有沒有這樣一部經典?

第二個問題是:《聖經》首先回答的問題是,世界和人類是從哪裏來的,道教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提出基督教有一部《聖經》的人,認為《聖經》是上帝寫的,或者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寫的,裏麵都是神聖的、權威的、單純的東西。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讀過《聖經》的人,或者有一點基督教常識的人都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第一,《聖經》這個名字,並不是原來的名字。《聖經》,在英文中稱為Bible,這個字的意思是“一組書卷”。用中國傳統的說法,可以譯為“叢書”。明代天主教傳入中國時,傳教士把四福音書中一些文字譯成漢語,1636年編撰出版了《聖經直解》,於是中國才有了《聖經》這個名字。但是,除了中國以外,《聖經》仍然被稱為Bible,並沒有什麼“神聖”的意思。第二,《聖經》包括兩個部分,前部稱為《舊約》,後部稱為《新約》。兩者都稱為“約”,約是約定、約法的意思。基督教認為,《舊約》是上帝通過摩西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法,原來是猶太教的經文。《新約》是上帝通過耶穌基督與信者另立的新約。就其內容而言,《聖經》包括律法書、敘事著作、詩歌、先知書、教義著述和啟示錄等。根據國內外學術界的考證,新舊約各篇成書的時間也有先後。中國基督教學者駱振芳教授客觀地說過:“舊、新約各卷著作,其寫作目的皆非編寫經書,都是經過漫長過程,在教內逐漸得到公認,才被正式尊為經書而輯入聖經的。”因此,它的神聖性、權威性都是後來人們的信仰。至於《聖經》的單純性也不符合事實,大家如果看過《舊約》的《雅歌》,就知道那是一卷愛情詩。據考證,它是經過長期積累並多次編撰而成的,由古代無名的以色列人創作的。我不是褻瀆《聖經》,但是,在《雅歌》中某些情歌的詞句,絕不是一二級片的內容。因此,《聖經》並不如提出問題的人所想象的那樣神聖、權威和單純。

提出第一個問題的人,對於道教有沒有這樣一部經典,表示懷疑。我們要明確地說,道教也有一部根本的經典,那就是《道德經》,也就是《老子》。對於這一點,有人表示懷疑說,《道德經》原來不是道教經典,而是一部哲學著作。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雙重標準,對道教是這樣的標準,而對基督教又是另外一種標準。因為,《聖經》中各篇,在初時也不是基督教的經典。隻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才逐步編進了《舊約》和《新約》,成為基督教的Bible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允許道教的經典也有這樣的過程呢?《聖經》也不是一種經,而是由《舊約》和《新約》共66種不同內容和不同類型的書卷組成的。如果這66種(包括內容是情歌的《雅歌》在內)都算是經典的話,那麼至少就有66種經典,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允許道教也有各種內容的多種經籍呢?

第二個問題是說打開《聖經》《舊約》部分,第一篇就是《創世紀》。《創世紀》就是基督教回答這個世界是從哪裏來的,這樣一個大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任何一個有知識的人都想到的,都要回答的。對於這個問題,曆史上無數先賢都作過回答。《聖經》隻是其中的一種。《聖經》的“創世紀”說:“第一天上帝創造天地,分開了黑暗和光明,黑夜和白天;第二天上帝分開了天空和水;第三天上帝分開了海洋和陸地,命令陸地生長各種植物;第四天上帝創造了太陽和月亮,劃分了年日和季節;第五天上帝創造了海洋和陸地上的各種動物;第六天上帝又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有男有女;第七天上帝完成了創造,就歇工休息。”這就是基督教的創世紀。這個“創世紀”太簡單了,而現實世界又太複雜了,變化太多了,因此,這個創世紀實在無法回答世界上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例如:物種的新發現和物種的被覆滅而消失,物種的進化和變異等等。現在的基督教一般都不再強調“創世紀”的內容,有些神父或牧師,甚至不談“創世紀”的內容,隻是強調一切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創造。正常人是上帝的創造,那麼弱智人也是上帝的創造嗎?先天畸形的人也是上帝的創造嗎?一般都避而不答,有的則用“有罪”和“懲罰”來解釋。

那麼,道教有沒有對於世界的創造的回答呢?

當然有。

二、道教對於世界起源的回答

在談道教對於世界起源的回答以前,先要談談生長道教的中國土地上的人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

中國先秦時期各種思想流派如雨後春筍,世稱是“百家爭鳴”。其中對中國思想史影響最大的是儒家。世稱是“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主張“中庸”之道,在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儒家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自我修身養性。另外,法家主張強化君主專製,用嚴刑峻法治民,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墨家則重視認識論、邏輯學和某些自然科學的理論。名家則以辯論名實為中心,強調名稱和實在必須相當。兵家則以軍事理論研究為重點。所有這些思想流派,對於宇宙起源問題都沒有作過什麼回答。對於宇宙起源問題首先作出回答的,隻有道家。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道家對於世界起源的回答。

什麼是“一”呢?“一”就是“氣”。“一生二”,就是氣分生為陰氣、陽氣。陰氣和陽氣之間產生和合、衝激和震蕩,從而產生衝氣。陰氣、陽氣和衝氣就是“三”。陰陽之氣變為天地,天地和合產生衝氣,進而產生萬物。這就是《道德經》中的宇宙生成過程。

道教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奉“道”為自己的最高信仰,以“道”來命名自己的宗教,繼承了道家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作為自己教義思想的核心,在世界的起源問題上,也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作為自己的回答。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觀的三清殿有一副對聯,上聯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宇宙生成;下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社會運行和道士修道的原則。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說到了天地人的起源。《太平經》稱,“夫物,始於元氣”,“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卿希泰先生疑有錯簡,應為‘共凝成天,名為一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由此可見,《太平經》關於宇宙生成的理論完全繼承了《道德經》的說法。至於萬物生養的過程,《太平經》則認為是氣的交和,“天氣悅喜下生,地氣順喜上養;氣之法行於天下地上,陰陽相得,交而為和,與中和氣三合,共養凡物,三氣相愛相通,無複有害者”。這樣一種道生氣,氣分陰陽,陰陽中和而生人,三統共生萬物的理論,當然,是明顯地繼承了《道德經》的思想。這種思想對於有文化的哲學家是可以理解的,而對於老百姓、普通的道教徒可能是太深奧了一點,於是民間出現了一些具有道家色彩的人格化的創世紀,最著名的就是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

現存最早的盤古故事的記載是三國徐整的《三五曆記》,稱:“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從《三五曆記》的盤古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天地渾沌如雞子”就是“道生一”,“天地開辟”就是“一生二”,“盤古在其中”就是“二生三”。當然,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盡管具有道家色彩,但是仍是民間傳說。不過,它對於道教的創世紀必然會產生影響。

早期道教的另一派天師道有《老子想爾注》,也說到了道、一、氣和世界的起源。《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以“一”為道,以“一”為氣,這是“道生一”的哲學解釋,而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則是道教的神學解釋了。至於太上老君和天地、人、萬物的關係,《老子想爾注》還沒有說到。

大概在南北朝時期,也就是徐整的《三五曆記》記載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以後,道教中出現了一部《太上老君開天經》。《開天經》說的就是太上老君創造宇宙、天地、人類以及萬物的“創世紀”。據《雲笈七簽》卷二收錄的《開天經》,未有天地之前,稱為“太清”,我們姑且將其稱為“太清時代”,那時候是“虛無之裏,寂寞無表,無天無地,無陰無陽,無日無月,無晶無光,無東無西,無青無黃,無南無北,無陰無陽,無柔無剛,無覆無載,無壞無藏,無賢無聖,無忠無良,無去無來,無生無亡,無前無後,無圓無方,百億變化,浩浩蕩蕩,無形無象”。也就是混混沌沌,如同雞子一般。《開天經》稱當時“唯吾老君,猶處空玄寂寥之外,玄虛之中,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若言有,不見其形;若言無,萬物從之而生”。這就是說,太上老君是與“道”同時產生的,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但是太上老君並沒有狀貌形象。以後,又經過洪元時代、混元時代,這些時代都有“萬劫”之長。然後,經過百成時代,百成時代有81萬年。到達太初時代,“老君從虛空而下,為太初之師”。從太初時代開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溟滓鴻蒙,置立形象,安豎南北,製正東西,開暗顯明,光格四維”。《開天經》稱太初時“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三綱既分,從此始有天地,猶未有日月。天欲化物,無方可變,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太初時,雖有日月,未有人民,漸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類,無形之象,各受一氣而生。或有樸氣而生者,山石是也。動氣而生者,飛走是也。精氣而生者,人是也”。太初之後,有太始、太素、混沌。混沌時代,始有山川,始有識名。混沌之後,又有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盧、句婁、赫胥、太連等時代。自太連時代起,伏羲誕生,由此中國曆史上就有了傳說,也就是所謂“三皇五帝”。在太連時代,太上老君再次降世,“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伏羲時代,人民“張羅網,捕禽獸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之後,又有女媧、神農氏、燧人氏、祝融氏,人民得五穀“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鑽木取火,“變生為熟”。以後,又有高原、高陽、高辛等三世、軒轅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夏禹等。周代以後,中國史籍就有了較為準確的記載。

從《太上老君開天經》,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幾點:

道教的《太上老君開天經》,雖然說的是創世紀,不過,嚴格的說是創中國之世紀,而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紀”。因為,它強調的是天地開辟以後中國人的生活和生產的曆史發展。所以,道教的“創世紀”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道教的太上老君雖然是天地開辟以前就已誕生了,但是,天地的開辟並不是太上老君的自由意誌,而是經太清、洪元、混元、百成時期,直到太初時代才“分別天地,清濁剖判”。這裏的清濁就是指的清氣和濁氣。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清氣和濁氣的區別和天地的形成,是自然之“道”的作用,也是作為神的太上老君的意誌。當然這個意誌是“道法自然”的自然意誌,而不是自由意誌。如果是自由意誌,那麼天地的開辟就根本不需要經過漫長的從太清到太初時代。另外,在太初時代人的產生以及在太連時代動植物的產生,也是天地之氣,“中間和合”的結果,也不是太上老君的自由意誌,而是“道法自然”的自然意誌。當然,因為太上老君是“道”的化身,因此,這個自然意誌也是太上老君的意誌。

道教的《太上老君開天經》,說到開辟天地的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神,但是太上老君沒有狀貌形象。他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的太上老君就是“道”,或者說就是“道”的化身。在不同的時代,太上老君一次又一次降生於人間,化身為人師。這些化身人師,有的有名字,如:無化子,即鬱華子;大成子、廣壽子、力牧子、隨應子、元陽子、務成子、尹壽子、直寧子、郭叔子,等等。有的則沒有名字。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和人師都是由“氣”構成的,太上老君作為老師,並不是直接安排人的生活和生產,而是通過教化,使人民懂得並學會生活和生產。從這個道教的創世紀,人們可以認識到,道教中神有神性和人性,而人也有人性和神性。神可以降生為人,人也可以修煉成神。神人之間有區別,但可以溝通。因此,道教創世紀中的神並不包辦宇宙產生和創立的全部過程。太上老君也是無所不為、無所不能的,不過,他並不代替自然和人類的全部作為和全部能力,而隻是教化人,讓人去適應社會、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