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因材施教
孔子對弟子的教育,並不完全相同,而是因各人的特點,進行施教。有一次,子路跑來問孔子:“老師,如果我有一個好的計劃,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實施呢?”孔子對他說:“你應該先去問一下比自己有經驗的老人和前輩,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謹慎行事才行啊。”而同一個問題,當弟子冉求提出時,孔子的答案是:“當然!你應該相信自己的決定,馬上動手去做。”弟子公西華不解為什麼會有兩個答案,孔子就告訴他:“仲由為人魯莽,處事過於衝動,所以我要讓他養成謹慎的習慣;而冉求天性膽小,遇事憂鬱畏縮,所以我要引導他學會果斷處事。”
孔子就是這樣,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最終才名滿天下,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
一、教化子路
子路初進孔門的時候,很不安心讀書,有時,孔子在上麵傳教,他便在下邊擺弄長劍,等夫子考問時,總是一問三不知。原來,子路並不喜歡讀書,常常隻顧著和同學們研習弓箭,他的誌向是當一名武將。孔子看在眼裏,心想必須匡正子路的學習態度和方向才行,他總是不失時機地對子路進行教化。
孔子問子路:“你喜歡什麼?”
子路一拍腰間佩帶的長劍,大聲說:“在下喜歡舞刀弄劍。”
孔子說:“如果以你現在的本領,加之以學問,天下誰能比得上你呢?”
子路驚奇地問:“學問也算是本領嗎?”
孔子說:“是啊,君主沒有好的官員,就不能處理好政事;官員沒有老師和朋友就聽不到善言;馬沒有韁繩,鞭子就不能駕馭;木料沒有準繩就不能鋸直;人沒有學問,就會淪為野人,和禽獸沒有什麼兩樣。所以做人不能不學習!”聽了孔子的教導,子路有所感悟。
有一年的春天,孔於帶領弟子到尼山遊覽,來到半山腰的時候,孔子突然喊停住,命子路到後山小溪裏去取水。
子路到了後山,來到溪邊,剛要提水,隻覺得身後樹搖草動,寒風襲人。他猛回頭,看見一隻老虎從草叢中竄了出來,向自己撲來。子路一縱身,閃到一塊大石頭後麵,老虎撲了個空。老虎再次向子路猛撲過來。子路趁機揪住老虎的尾巴,使勁在手腕上挽了兩圈,用力一拉,虎尾巴被子路揪斷,老虎逃跑了。
子路歇息了一會兒,把虎尾巴揣在懷裏,提著水,十分得意地來見孔子。可孔子對子路連看也不看,接過水便喝。子路按捺不住了,便問:“老師,書上有沒有打虎的方法?”
孔子平靜地說:“書上沒有。但我聽人說過打虎的人是分四個等級的。”
“哪四個等級?”子路急不可待地問。
孔子說:“一等打虎按虎頭,二等打虎揪虎耳,三等打虎抓四蹄,四等才是拽尾巴。”
子路一聽,滿麵羞愧,悄悄地溜到山崖,把虎尾扔進山澗。
子路獨自越想越生氣:“老師明知山裏有虎,卻叫我去提水,這不是故意要讓老虎吃掉我嗎?”想想自入孔門後,一直受孔子的奚落,被同學們看不起。子路覺得熱血直衝腦門,順手抓起一塊石頭,要去和孔子算總賬。
子路見了孔子,怒氣衝衝地問道:“老師,你學問滿腹,我比不上你,可你能戰勝一個英雄武士嗎?咱們來較量較量如何!”
孔子不急不躁,笑了笑,說:“子路,你一個壯漢要殺死一個手無寸鐵的老者,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嗎?這算不上英雄武士,隻不過給自己留下罵名,叫後人恥笑他不仁不義不道德,辦事魯莽、粗俗,沒頭腦而已。我早就聽人說,殺人也是分等級的。”
“怎麼分?”子路問。
“共分五等,一等殺人用筆,二等殺人用口,三等殺人用拳,四等殺人用刀,最下等的人殺人才用石頭。”
孔子這一席話,說得子路無地自容,隻好悄悄地把石塊丟了。
孔子問:“子路,你聽說過為人有六種毛病嗎?”
子路搖搖頭。
孔子說:“你坐下,聽我告訴你。喜好仁義而不喜歡學習,其毛病就是愚昧;喜好機智而不喜歡學習,其毛病就是放蕩;喜好信用而不喜歡學習,其毛病就是謬誤;喜好直率而不喜歡學習,其毛病就是褊狹;喜好勇敢而不喜歡學習,其毛病就是禍患;喜好剛勁而不喜歡學習,其毛病就是狂妄。”
孔子就是這樣,用循循善誘的方法教育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但子路粗俗的性格,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完全轉變過來的,他對書法和音樂還是總也提不起興趣。一天,孔子考核子路彈琴的技巧。隻見子路拿著琴在手,彈了幾下,又停下來撥弄,不一會兒就失去了耐心,在那裏直撓頭。孔子上前問道:“仲由啊,為何停止學習了?”
孔子弟子仲由
子路放下了琴,道:“我不是不想學啊,隻是學不好,不如放棄算了吧,學會射箭和禦車,也就行了。”
孔子說道:“我讓你學習的東西,從來沒有一樣是多餘無用的,怎麼可以隨便放棄呢?”
子路說:“我知道在南山上有一種竹子,不用扶植培養自己就能生長,折下來馬上可以當箭使用,鋒利無比,甚至可以射穿犀牛的皮呢!”
孔子聽了,笑了笑,道:“那如果在竹子的前頭加上鐵尖,在竹子的後麵加上羽毛,用同樣的力去射,會不會射得更遠更深,有更好的效果呢?”
子路一聽,頓時低頭沉思起來。孔子趁機又引導他說:“學習文字,就可以學習兵法,一個人武功再強,也隻是成為一個勇卒,而懂得了兵法,他就可以成為一個將軍!彈奏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能收斂衝動魯莽的習慣,對你都是有莫大的好處的……現在,你還願意學習嗎?”
子路終於明白了孔子為他安排的課程是多麼的重要和有意義,從心底深深佩服著老師對自己的教導。從此,子路用心地跟著孔子學習,終於成了孔子的得意門生。
【子曰】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出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虎》)
【啟示】
孔子說,愛仁德,而不愛學習,其弊端是使人愚笨;僅愛知道結論,而不愛學習,其弊端是使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根底,如浮雲;僅強調遵守信用,而不愛學習,容易被利用而受害;講話直率,而不愛學習,語言尖刻易傷人;隻有匹夫之勇,而不愛學習,容易犯上作亂;個性剛強,而不愛學習,容易狂妄自大。這裏,孔子從人的不同的性格表現,論述了學習知識對個人的人格發展和獲得社會知識就是力量,不鑽研學問,缺乏知識作為後盾支撐的空談,縱使能夠贏得一時的喝彩,但終究逃不脫失敗的命運。
二、告誡顏回
顏回入孔門沒幾年,就把孔子的政治主張、思想學說掌握的差不多。孔子在人前人後又不斷地誇他幾句,顏回就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有時好在同學們中間露上一手,顯顯他這個大弟子的能耐。
一天,孔子閉門不出,子貢進屋送茶,見孔子麵含憂思,獨自歎息。子貢不敢詢問,就出來告訴了顏回。
顏回讓子貢給他拿把琴來,放在院子的樹下,顏回一邊彈琴,一邊高歌。
過了一會兒,子貢走過來說:“師兄,老師叫你。”
顏回進了屋,孔子問他:“你為何獨自彈琴歡歌呢?”
顏回反問道:“老師為何獨自憂傷感歎呢?”
孔子說:“先說說你獨樂的理由吧。”
顏回道:“我過去聽老師說,樂天知命故不憂,所以我樂!”
孔子歎了口氣,說:“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但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你並沒有完全領會我的竟思。‘樂天知命故不憂’是我過去說的話,現在我要改正過來。你隻知樂天知命無憂,而不知樂天知命有大憂呀。”
顏回聽了孔子的話,十分茫然。
孔子停了停,慢慢地說道:“現在我告訴你吧。你們跟著我學習詩書禮樂,並不是單純為了完善自身。我修詩書,正禮樂,是為治理天下國家,留給後人效法。如今魯國的君臣不像君臣,父子不像父子,看來我的主張在今世今朝是不能實現了。今世今朝尚且不能實現,怎麼還有可能留傳給後世效法呢?”
說到這裏,孔子歎了口氣,低下頭說:“如今我才知道,詩書禮樂仁義道德這一套,對今日亂世是沒有救了!”
顏回靜立一旁,見孔子不再言語,自己又無話可說,隻好悄悄地退了出去。回家後,他對孔子的話反複琢磨,更加用心思考,竟茶飯不思,閉門七天,以致骨瘦如柴,終於悟出了孔子思想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