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為無不為,無治無不治(1 / 1)

“文景之治”的成功,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實現的。

“文景之治”的理論指導,是講究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

漢初上層領導集團以崇奉黃老之學作為基本政治導向,努力推行清靜無為的政治方針。

回顧曆史可以看到,積極進取的精神對於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還發現,在某些曆史背景下,中國帶有原始樸素色彩的“重柔者吉”的辯證法應用於政治生活中,其實有時可以表現出神奇的力量。漢初政治的成就就是例證之一。

無為而治的思想,當時曾經占據著正統的地位。

成書於漢武帝初年的《淮南子》一書,可以作為漢初思想的總結。其中所謂“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也闡述了這一思想原則。在行政實踐中推行這樣的原則,就應當“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做到“上無苛令,官無煩治”。

文景時代輕徭薄賦,削省刑罰,就體現了這樣的政治思想。無為政治表麵看起來有消極的色彩,其內質卻透露出一種科學的客觀主義的精神。

無為政治看起來有消極保守的傾向,從某種角度看,卻透露出一種科學的客觀主義的精神。

黃老之學主張“無為無不為”,就是在政治上少有急切的舉措,避免苛煩擾民,否定過激的政策,否定冒進的傾向,使社會生活在自然的狀況下得以安定。史書記載所謂“持老子知足之計”,“貴清靜而民自定”,以及“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苛小”等,都體現了這種政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