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情時刻

●武漢市人民政府發布抗洪搶險命令:全市人民與駐在武漢市的所有機關、部隊、團體、學校,應立即動員起來,為防止可能發生的洪水災害,為確保武漢市人民的安全,確保國家建設的安全而鬥爭。

●張平化嚴肅回答說:抗洪救災,人命關天,請你轉告醫院,請他們照顧一下。

●長江兩岸大堤上下,汽笛聲、夯聲、指揮員的吆喝聲響徹雲霄,賽過閃電過後的雷鳴聲,賽過洶湧狂怒的洪濤聲。

● 危情時刻

共和國故事·人民力量

武漢防汛形勢極度緊張

1954年入夏以來,長江中下遊霪雨成災,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氣溫像冬天,6月穿棉襖,堤麵泥深路滑。

截至6月27日,武漢關水位達到2647米,堤防吃緊。

1954年,長江汛期較早,洪水漲勢很猛,上遊及附近地區連續暴雨,武漢處在長江中遊,諸水彙集,市區地勢低窪,在洪水威脅還不嚴重的時候,市區內的部分地區就已經積水成災。

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堤防長達13639公裏,大部分的堤防是按1931年水位的防禦標準修築的,部分地區沒有堤防設備。

1954年開年不久,防汛鬥爭形勢就嚴峻地擺在了江漢全區人民麵前,全區乃至全市150萬人民的生命安全,責無旁貸地重重的落在了區委、全區各級黨組織的肩上。

江漢區地處長江漢水彙流之衝,既得水利而興,又因水而患。

清道光之前,平均20年一次洪水成災。自同治4年,即1865年,漢口有水文記錄至1954年的90年間,武漢關水位達到27米以上的有12次,平均每5年一次。1931年漢口全部被淹兩次。漢江則是自1822年以來,沿江流域有數十年潰口決堤的曆史,解放前基本是3年兩潰,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巨大損失。

據水文資料記載,長江流域漢口武漢關以上集水麵積為148萬平方公裏,占中下遊大通以上集水麵積的873%,擔負著占長江流域集水麵積80%的洪水宣泄任務。

汛期,宜昌至武漢關洪水傳遞時間為69小時,漢江新城到漢口洪水傳遞時間為18至24小時。全區堤段受兩江來水夾擊,水量大,傳遞時間短,來勢猛,形勢嚴峻。

武漢段長江上遊的洪水流量大,加之下遊頂托,洪水流泄不暢。

近百年來,武漢人民遭到兩次特大的洪水襲擊,上次在1931年。

在1931年夏天到秋天,武漢三鎮都被淹沒在水裏。8月初,衝破了中山公園對麵鐵路單孔的長江洪水,直向漢口市內洶湧奔來。

當時,毫無準備的市民隻好有樓的上樓,沒有樓的上屋頂,房矮的爬上樹木。一時間,兒哭娘嚎,全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那時候,單洞門水深3米多,中山大道和江漢關的水也有1米左右,市區變成了一座水城。

劃子和門板、木盆代替了車輛,樓房的窗口成了上下船隻的碼頭,街道上時有死屍漂過。

在洪水進市的三、四天中,共撈起的浮屍便有1000多具。

1954年這次的洪水,武漢人民早就做好了防汛的準備。

1954年1至3月,長江水位偏低。3月底武漢關水位為14米,4月份驟漲7米。

由於北方南下的極地大陸氣團,與南方勢力較強的太平洋海洋暖濕氣團相持不下,長期停滯於長江流域,特別是中下遊一帶,頻頻交替,形成鋒麵,東西徘徊,漸次擴展,以致形成雨季早、雨區廣、雨量大,而且持續時間長的特點。

5月份起,洞庭、鄱陽湖區大雨,6、7月份暴雨集中,降雨量都超過600毫米,比正常年份雨量多2至4倍。

長江中遊、江漢平原、清江流域,雨水、山洪彙聚,漢江亦相繼出現洪峰。

武漢地區5至7月,有三分之二為雨天,總降雨量13942毫米,為曆史上同期之最大降雨量。

1至6月份降雨超過武漢曆年全年雨量。

7月,長江流域雨量,估計徑流量5500億立方米,超過長江口出水量兩倍多。

武漢上承長江漢水幹、支流來水彙注,下受皖、贛河湖高水位頂阻,1954年汛期遭受相當於黃、淮、海3河總流量10倍的洪水威脅,以每秒7萬多立方米流量擁來,水位迅猛抬高。

7月18日超過1931年2828米的曆史最高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