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一位人品、胸懷、智慧、能力、學業、勤奮、節儉、生活很多方麵都非常優秀的朋友,麵臨發展困難而有可能避長就短的時候,在回想自身有過類似經曆的教訓而輒有遺憾的時候,對於朋友的同類處境能無動於衷嗎?不能!於是選擇了無私的幫助。
後來被朋友問及:“你為什麼這樣幫我?”
猛聽起來很感突然,仔細想想也屬正常。感到突然的是,自己幫助朋友的無私竟然可能沒有被朋友理解。覺得正常的是,後來明白了朋友發生疑惑的道理。
幫人不求回報的習慣,使得好心待人的時候,從不過多去想。但是,當這次被朋友問起時,才突然覺得這個問題是否需要仔細想想。而且,越想越覺得朋友的這個問題,應該問,值得問,問得好。也還覺得這個問題不僅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想法羅列如下。
處事,目的性愈強愈好(愈執著);處人,目的性愈強愈不好(愈卑鄙)。處事,目的性愈弱愈不好(愈盲目);處人,目的性愈弱愈好(愈高尚)。
處事主要是處利益(往往要講道理);處人主要是處情感(到一定程度往往不講道理)。
利益都有目的性。在目的性的前提下,有利就處,無利不處;利大多處,利小少處。付出的目的就是要有回報。利益關係可以轉化為金錢關係,可以量化。利益關係必然要求對等關係。利益關係必然要用交換的方式。
情感多不表現為目的性。情感往往與利益無關。情感愈深,愈不講利益,愈會無私,付出不講價錢,幫助不求回報。情感不能量化。情感也往往不對等。感情不能交換。
處人的時候,可以沒有目的性,但是不可沒有原因。這種原因往往是對於相處對方的好感,認可。好感愈強愈認可,則情感愈強愈深厚。
在目的性比較強的社會現實下,對於處人時的目的性問題感覺更微妙。目的性愈強愈顯得簡單清楚,容易被人理解,也容易被認為是正常。反之,與人相處目的性愈弱,愈讓人難以理解,讓人擔心,以為水深摸不透,甚至於被人誤會,被認為是虛偽。
擔心和誤會也很正常。因為處人當中,真正的無目的是高尚,虛假的無目的是陰險。前是坦途,後為陷阱。人品好的人幫人是不求回報的;人品不好的人幫人是必須回報的,甚至是無休止的要回報。因此,任何正常的人,在接受幫助以前,都會對“到底是高尚還是陰險”的問題作出判斷。
高尚與陰險的區分,關鍵是對於提供幫助者這個人的判斷。這種判斷又可分為:對提供幫助者幫助能力的判斷,判斷能幫什麼的問題;對提供幫助者的人品的判斷,判斷敢不敢接受幫助的問題。能否接受幫助的關鍵還是提供幫助者的人品。人品好,能力不足,最差的情況是幫不了忙;人品不好的人卻可以幫倒忙,或者當時幫了忙,卻留下危機於潛在之中。所以,求助的時候,不管對於被求助者的能力判斷不判斷,對於其人品必須判斷。
判斷的風險。人品的判斷不是一時一事可以確定,需要較長的時間,較多的事實。求助的時機往往等不及。所以,求助判斷風險問題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人品好與不好,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別人說了算。是別人的感覺。所以,多向周圍的人了解,特別是向那些被公認人品比較好的人了解,有利於降低求助風險。
對於好人好心做好事,而往往出現“好人沒好報”、“好人難做”的結果,也應該理解。這也有必然性的一麵。一般地講,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會有原因。無目的的幫人,對於幫人者來說,原因就是無私而樂於助人。但是,如果要讓人理解,別人必然要給其假設一個理由。如果假設的是一個正常的理由,那麼幫人者可能被定為高尚。否則就被認為是陰險。無目的幫人者如被認為是陰險,就是“好人沒好報”,必然產生“好人難做”之感。
無目的幫人,不僅不求物質回報,也不在乎別人的認可。一般來說,其為誠心待人的本能反應,對於感覺好的朋友對待更好,感覺最好的朋友也對待最好,也隻是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習慣去做。
在別人沒有求助的情況下,主動地、無目的地幫助別人,這樣的“無求而助”是最大的好心,但是,也最容易被誤解。所以,才有兒孫自有兒孫福,何必老子做馬牛的說法。
看來“有求而應”是比較好的助人選擇。
但是,即使在“好人沒好報”、“好人難做”的環境下,對於沒有壞心隻會做好人的人來說,沒有中間道路可供選擇。在別人有求的時候會幫,在別人有需無求的時候也會幫,知道別人需要幫助,自己可以幫助而不幫別人的事情是做不來的。那麼隻能是:該幫就幫,隻要自己願意,別管他人感覺。
感情重,則投入大;情商低,則效果差。故不免傷害別人,也難免傷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