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解放軍開創新天地4

解放軍開展大生產運動

周恩來說:人民解放軍要駐守邊疆,保衛邊疆,不能長期靠別人吃飯,自己不生產是不行的。

毛澤東指示人民解放軍不僅是一支國防軍,而且還是一支生產軍……中央要求,駐疆部隊必須生產自救。

而1950年初,解放軍剛剛進入新疆時,邊疆軍民麵臨新的困難:民生凋敝,百業待興。進疆部隊加上民族軍和起義部隊,總共20萬之眾。當時實行供給製,吃穿用都由國家提供,另外還要發津貼,而1949年底新疆財政收入隻有35萬元,這對於龐大的軍隊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駐疆部隊的生活條件很差,衣服、鞋子都爛得不成樣子,而且冬天沒有厚衣服。在夥食方麵更是差得要命,沒油沒肉,連蔬菜也常常吃不到,戰士們頓頓隻能拿粗麵饅頭蘸著鹽水吃。

當時的新疆還沒有真正的穩定下來,外有敵人,內有叛匪,局麵很混亂。而老百姓也難以填飽肚子,也沒有糧食來供給部隊。若從內地運糧,僅運費就高於糧價的七到十倍,進口糧食更不可能。部隊要吃糧隻好向私商、巴依、頭人去買,由於他們對新政權有抵觸,不認紙幣隻認銀元。

因此,解放之初,軍區後勤部每月都要派飛機赴京去運大量銀元回來購糧。一次,軍區後勤部長又去向周恩來總理要銀元,總理簽付後,表情嚴肅地說:“人民解放軍要駐守邊疆,保衛邊疆,不能長期靠別人吃飯,自己不生產是不行的。”可見,國家也是“囊中羞澀”啊!一場生存的較量和考驗,就這樣地擺在了這支曾獲南泥灣墾荒模範稱號的“老八路”麵前。

為解決新疆駐軍吃糧難問題,在王震領導下,解放軍戰士一麵守衛新疆邊防、肅清土匪特務,一麵又從事生產建設,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

王震指出新疆軍隊生產的方針,首先是發展農業生產,依靠全體官兵親手勞動開墾土地,就地解決生活問題。並規定,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據此,駐疆解放軍除一部分兵力擔任國防、進軍西藏阿裏、清剿匪患、維持社會治安任務外,11萬解放軍戰士在天山南北,按師、團布點,就地駐防,就地屯墾,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當時的新疆大地,仍是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為了不錯過生產最佳時機,他們不怕嚴寒,冒著狂風大雪勘察地形,尋找可以開墾的土地和安營紮寨的地方。在沙漠邊緣,在阿爾泰山麓,在帕米爾高原,在廣闊無邊的荒野上,戰士們揮起勞動工具去開拓農田。

昔日的新疆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在冬天,你一眼望去,除了藍天就是無邊無際的白雪。戰士們所到的目的地,多是水到頭、路到頭、飛鳥罕至、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或沙包、或烽燧、或樹、或草、或灘、或石……

經過廣大解放軍戰士的不懈努力,一座座營房、倉庫、夥房陸續建成,組成了軍墾村落,在大漠雪原上飄起了迷人的飯香。那沒有人煙的冰雪野地,在解放軍戰士們雙手的雕琢下,變成一畝畝良田。

解放前新疆沒有任何現代工業,為了發展新疆工業,廣大指戰員精打細算,節衣縮食,用節約下來的軍費作資金,自己動手,發展工業。1952 年,當各族人民穿上自己生產出來的細布、花布時,心裏有著說不出來的激動和喜悅,他們在歌中唱道:“脫去千年老羊皮, 換上天山細布衣,感謝親人解放軍,感謝領袖毛主席。”

毛澤東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簽發人民解放軍轉業命令,並號召:你們現在可以把戰鬥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鬥的武器,捍衛祖國!

解放軍廣大戰士通過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解放軍的政治影響, 從而使解放軍在新疆牢牢地站穩了腳跟,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熱烈擁護。

新疆從此走上了多民族和平相處與發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