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已成為我國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課題。從這一新的視角出發,重視審視毛澤東的哲學理論貢獻,對於我國哲學理論的發展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一、毛澤東對實踐唯物主義的邏輯發展
什麼是實踐唯物主義?目前,國內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談毛澤東的哲學創造前,有必要對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定和發展概況做以簡略敘述。
作為人類解放的偉大思想武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這次革命的實質在於它實現了對以往一切舊哲學最徹底的超越。其超越性的最突出表現就是它的實踐性。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對事物、現實都隻是從客體方麵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麵,當然隻是抽象地發展了。這就是說,舊唯物主義的前提是唯客觀主義,它對事物隻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置人的主體性於不顧,站在人的感性活動、對象性活動之外,對整個世界試圖作純客觀的描述和解釋。與此相反,唯心主義則從人的主觀意識出發,以“先驗的自我”、“絕對觀念”、“自我意識”這種無人身的主體,去純主觀地描繪、解釋以至虛構世界,抽象地肯定和發展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馬克思天才地看到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各自的片麵性,並且創造性地試圖用實踐範疇來克服上述兩種片麵性。這種思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初露端倪,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得到全麵展開。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和人的感性活動,並且認為這種活動是批判的、革命的實踐活動,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動的目的性和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又確認實踐是人的現實的“客觀活動”,它要受各種條件和規律的製約,剔除了唯心主義的抽象能動性。所以說,實踐唯物主義是對舊哲學的揚棄,是對舊唯物主義被動的純粹客體性和唯心主義抽象能動發展的純粹精神主體性進行實踐的革命的批判的產物,是在實踐基礎上對一切舊哲學的辯證的曆史的綜合。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中,把自己的新世界觀明確地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舊哲學的超越,不僅表現在從理論上提出和貫徹實踐原則,還表現在非常強調把批判的武器變成武器的批判。認為以前一切“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也就是說,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改變世界”、“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歸根結底就是,人類按照客體的尺度和主體的內在尺度相統一的原則,在實踐中實現對世界的能動的重構。主體與客體雙重尺度的統一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實踐中,客體在人的意識中的同化、符號化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雙向運動過程。客體在主體意識中的同化意味著人們對客體固有尺度的認識和把握,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象征著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改造。
由此可見,實踐的唯物主義具有兩層含義:其一,它不僅是解釋世界,而且是堅持改造世界的唯物主義;其二,它是麵向現實實踐的唯物主義,它的內容和形式將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從這兩層基本含義出發,聯係它在整個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發展總體格局中的地位,我們不難看出,實踐唯物主義至少有三個基本原則:實踐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一句話,實踐唯物主義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客觀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有機的和諧的統一。
但是,在實踐唯物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創始者並不是有時間、地點和機會對上述原則的所有方麵都進行全麵論述。毛澤東在運用馬列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對實踐唯物主義理論做出了其特有的貢獻,對其前輩們沒有來得及展開論證的許多哲學問題進行了探討。這裏不打算對毛澤東的哲學理論創造進行全麵論述,隻是結合實踐性原則和客觀性原則,來說明毛澤東關於活動主體的特性和主體活動的原則,因為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主體性原則的重大貢獻。
毛澤東非常重視對活動主體的論述,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中國革命長期處於敵強我弱、矛盾極其尖銳複雜和缺少外援的客觀環境所決定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發揮主體的自覺能動性。
活動主體的特性,也就是主體性,是指活動主體區別於一般事物,特別是區別於活動客體的特殊性。簡言之,就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的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毛澤東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主體性這一概念,但這方麵的思想卻貫穿於他的所有著作中。
毛澤東認為,自覺的能動性是主體與非主體的最基本的區別。他說:“‘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點。”這就肯定了正是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把人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使自然界對象化,把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變成主客體的關係。同時,毛澤東還強調,我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還要改造社會和人自身,這就通過人的能動的活動,把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係也變成了主客體關係。毛澤東認為,主體的這種能動性通過主體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兩種活動表現出來。他說:“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毛澤東在其名著《論持久戰》中,通過戰爭事例的分析,全麵地說明了主體的這種能動性是怎樣貫穿於確定目標、製定計劃和采取行動這三個環節中,並認為在這三個環節中,它分別表現為預見性、計劃性和靈活性。自覺能動性的實質就在於它能夠對於目標、計劃和行動的方式進行自覺選擇。
如果說能動性的實質是對現實的選擇,那麼創造性的實質是對現實的超越。毛澤東把創造性看成是活動主體的一個重要特性,並對其進行了全麵的論述。
主體在認識中的創造性,這集中表現為主觀對客觀的超越。毛澤東認為,主觀的東西不是頭腦固有的、自生的,而是對客觀實際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不是鏡子式的映出物的直觀形象,因為,“認識的真正任務在於經過感覺而達於思維,到達於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並指出:“社會意識形態是理論上再造出現實社會。”要做到這一點,主觀就必須超越客體的個性、外表,而從中反映出一般、內在的東西。主體對客體的認識過程,實際上就是主體在思維中對現實世界的再造過程。
對於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毛澤東還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這就是說,主體根據對客體的認識,運用必要的物質手段,在實踐中現實地消滅客體的自在的客觀性和異己性,根據自身的需要重新塑造一個符合主體要求的對象。這是主體創造性的最突出的表現,因為它不僅實現了對自在客體的徹底的超越,而且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明顯的確證。
主體的創造性還表現在,主體能夠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實現對自我的超越。毛澤東說:“長期勞動過程中,一麵變革自然,一麵變革自己(生理與性質)。”還說,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這雙重任務。這說明,人類改造世界的鬥爭,不僅包含著改造客觀外界的自然(包括社會),而且包括改造自身的自然。人類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不僅使人身的自然方麵最終能夠置於人的控製之下,而且能夠使人的認識能力、思維方法以及立場、觀點等得到根本改變,從而使主體在認識和實踐中不斷實現對自我的新的超越。
毛澤東認為,主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是達到主體的自主性、主動性的前提。所以,自主性、主動性從根本上說也是主體的一個特性。這個特性表現為,活動主體對於活動的主客觀條件,對於活動及其結果具有自主的權利。毛澤東不僅強調活動主體對於某一個或某幾個事物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的自主性的意義(這可以從毛澤東對於戰爭過程中主體如何貫徹能動性、創造性,最後達到主動性的分析中得到說明),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從人類主體出發,把實現主體對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自我的情感、意誌的控製,最終成為自然界、社會和自己的主人,成為一個具有完全自主性的自由的人,作為人類奮鬥的總目標。進而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改造,隻有在認識必然的基礎上,人們才有自由的活動。人類的曆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曆史。
毛澤東非常重視對活動主體的理論論證,目的在於使人們在全麵了解主體特性和客觀條件的基礎上為主體活動提供認識和行動的一般原則和方法。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行的哲學理論創造,和馬克思、恩格斯主要在理論上同各種唯心主義的鬥爭中發展自己的理論具有不同的特點。因而他能夠在實踐的基礎上,既克服一切舊哲學的各自的片麵性,又能夠把哲學從書齋裏呼喚出來,使其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正是我們上麵談到的實踐唯物主義的必然要求和生動體現。在這裏,實事求是成為主體活動的普遍法則,毛澤東的一係列方法論學說為主體活動提供了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實事求是”原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傳》,唐人顏師古把它定義為“各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毛澤東吸取了其樸素的合理含意,但又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內容。正如鄧小平所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誌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這就肯定了實事求是不僅是對實踐唯物主義哲學出色的合乎時代要求的運用和發展,而且是主體活動所必須遵循的普遍法則。
大家知道,作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主體,其活動必然具有雙重規定性:其一是合目的性,即主體活動的自覺能動性;其二是合規律性,即主體活動的客體製約性。對主體活動的這雙重規定性關係的割裂,往往導致認識活動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以及實踐活動中的“左”右傾機會主義。毛澤東堅持了實踐唯物主義的立場,用實事求是的理論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辯證的解決。他寫道:“‘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