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革命
今日世界
作者:斯特法諾·瓦斯塔諾 單小玉
現在時間是上午10:15,安妮法蘭克實科中學A301班的20位女生正在絕對安靜的環境下完成著老師布置的任務。她們來自不同國家,最小的隻有10歲,最大的16歲。課桌中央放著一隻塑料盒,裏麵盛放著各種顏色的卡片。“這是我們的理解盒子。”德語、法語教師米麗婭穆·皮內奧已經在這裏執教八年,她解釋道:“每天我們都會根據學習語言課的學生的需求來準備不同的練習題,將其寫在卡片上,然後裝進盒子。”安妮法蘭克中學位於慕尼黑北部城區帕西。每學年伊始,學生會對想要學習的課程以及授課教師進行選擇。在當前許多國家的職高教育受到普高教育的巨大衝擊的背景下,慕尼黑的這所學校無疑成為了職業高中領域的典範。
“在我們這裏,教師們隻是以督導教師或助教的身份來存在,”安妮法蘭克女校的校長艾娃-瑪利亞·埃斯皮爾穆勒說道,“我們每節課的時長是90分鍾,這樣更有助於加深他們的理解。”這裏並不按照年齡給學生分班,還取消了學分製,也不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但是這所學校最大的特點還不止於此。“一般學校的學生全身心投入於書本的學習,但我們以培養每個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為目的,兼顧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校長解釋道。在這所學校的23間教室中,講台的作用僅僅是放置電腦,讓學生們上機選課。
如今在德國有2400所這樣的職業學校、3200所職業預校或者叫基礎學校,從五年級到十年級直接向就業市場輸送學生。另外還有文理高中近3200所。在這些學校中,安妮法蘭克實科中學被博世基金會評選為2014年度德國最佳學校,由外交部長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親自頒發了10萬歐元的獎金。
通過實科中學的畢業考試後,16歲左右的學生們就要開始準備獲取所謂的“第二學位”,即企業頒發的“職業文憑”——學生要在企業中進行為期兩年半的見習或實習,每天的實習時間不超過8小時,每周要選擇一天回學校上課。實習的學生需要和企業簽署正規的勞動合同,實習結束後就可以得到“職業文憑”,以證明他們擁有從事目前德國國內認證的330種職業其中之一的就業資質。“正是這些職業人帶著他們成熟的從業經驗,使德國強大起來的,”曆史學家米歇爾·司徒默爾說道,“全世界因此而羨慕我們。”
德國政府和工會與企業加強合作,保證實科中學的學生能夠接受職業化培訓。“德國模式”下雙學位的一個優勢就是它的“學校-企業雙生模式”,或“企業-社會雙生模式”。“我們安妮法蘭克中學是寶馬公司的合作夥伴,也是巴伐利亞州很多其他企業的合作夥伴,”校長埃斯皮爾穆勒說,“每年,我們學校都會舉行就業論壇,企業會利用這個機會把自己介紹給學生。”在就業論壇上,還有很多正在實習的學長學姐和學生分享自己的實習體會。
據德國就業局記載,去年共有5萬多名德國青年完成了兩年半的實習——即使如此,德國企業去年還有3萬餘個實習職位空缺。德國工會非常支持這種教育模式,工會官員還要求大眾汽車集團這樣的大企業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針對2015年實習生培養計劃,奧迪公司的負責人托馬斯·西吉保證:“德國境內的兩家分公司將為學生提供700個實習崗位。”
女生們更青睞理工科,而非語言文化專業,這在實科學校裏並不稀奇。安妮法蘭克實科中學50%以上的女生選修了數學、物理、生物或計算機專業。學校的3層教學樓,用3種顏色進行了分區:第一層的主色調是藍色,靈感來自美國黑人民權主義者羅莎·帕克斯,主要教授社會科學;第二層的靈感源自英國物理學家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主色調是綠色,象征著科學的學習和技術的鑽研;第三層外語區是淡紫色,靈感取自於法國藝術家妮基·桑法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