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縱橫捭闔 自成新格(1 / 1)

縱橫捭闔 自成新格

海外文摘畫廊

作者:徐明鬆

山水畫是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方式。它是中國哲學及其美學表現形態最具深刻性和完滿性的藝術樣式,它也融合並折射出中國人飲吸自然、觀照自然、涵泳人生、啟悟人生的價值體係。山水畫遠追晉唐,近及明清,一路濫觴遞嬗,業已積澱了豐瞻的藝術傳統和人文遺產。五四以來的國畫革命乃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新文人畫運動烽煙四起,潮起潮落,都掩隱不了風雲過處的山水畫大家,彼若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等等,他們為山水畫的變革開徑自行,矗立了仰之彌高的裏程碑。作為20世紀新文人畫的同道者,張誌民無疑是山水畫壇深具代表性的畫家。他的作品以其雄渾大氣、激情磅礴的藝術風格和玄冥跡化、意境高遠的精神內蘊為中國畫綿延數百年的守成與創新的課題做出了獨標一格的回答;與此同時,他的作品的美學取向也為畫界和學界提供了具有學術價值而可資觀察的一個指標。誠然,張誌民對山水畫的變革的立場與方法不啻是對中國畫在當下語境中創新發展的一種省思和貢獻。

縱觀張誌民的作品,筆墨濃鬱酣暢又蒼健雄奇,畫麵氣魄宏大而不失綿密,有一種從容不迫外弛內張的視覺衝擊力。所謂納煙雲日月之偉觀,攬雷霆風雲之奇變。造化之神秀、陰陽之明晦,一入畫家腕底,即奇思絡繹,奔赴筆端。筆勢飛揚間,氣韻貫通,意境洵然而成。由此激蕩出畫家蓬蓬勃勃的生命元氣和凜凜然然的人格力量。山水畫是人的生命意識到張揚與披曆,更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媒介。三月的花叢、五月的麥田、八月的行雲、臘月的飛雪,種種意象,在他的胸臆間,醞釀出豐富的心象;畫山畫石,在他筆鋒裏,石之圓潤、石之獰厲,甚而石之舞蹈、石之鳴唱,均一一析出。有意高歌無詞曲,滿穀狂風滿穀情。所以,在張誌民的作品裏,那若隱若現的泉溪,似雲似靄的“計白當黑”,筆走龍蛇、墨氣淋漓的宛轉山形和扶蘇草木,如入玄冥之地,卓然氣局,令人擊節。環視當下畫壇,亦步亦趨者甚眾,大開大闔者寥寥。張誌民作品多變的意象形態,奇詭的章法形式,放達的筆墨語言,不是橫空出世的無本之木。而是他師法傳統,師法造化,師法前人,轉益多師,蛻化運用的結果。更是他立足當下,立足本土,融彙中西,別開歧路的結果。雖然我們在他的作品裏,仿佛見到黃賓虹黑密厚重的墨象和傅抱石筆走龍蛇的筆意,乃至陸儼少縱橫奇絕的布局,以及新浙派的靈動與雅致。顯然,這種印象無以概括或演繹張誌民作品的美學價值和精神旨歸。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張誌民用自己獨立的方式解構和重建了一個新的自然。如果將張誌民的作品置入曆盡百年中國畫論爭的文化背景的架構上,乃至文化多元的當代語境中縱橫考察,他的作品的美學價值和精神旨歸想必跳脫和超越線性的守成與創新的價值評判,從而步入一個更具曆史挑戰性的更加自由放達的美學表現空間。這就是他的作品所表現的結構性力量是我們重新認知其作品的一個文化支點,即作品所貫穿的人類追溯生命故鄉的普世理念和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