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生物原因(2 / 3)

從年齡分布來看,青少年是社會犯罪的主體,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日漸增長,這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我國青少年犯罪十分嚴重,犯罪低齡化問題突出,初犯年齡和高峰年齡普遍提前。

青少年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和心理發育的相對遲緩之間的矛盾、個體需要的不斷增長與社會家庭滿足能力之間的矛盾、性衝動與法律的製約之間的矛盾、獨立意向增強與辨別能力較低之間的矛盾、社會不良影響與青少年抵製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都表現得較為突出。青少年身強體壯,血氣方剛,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可塑性大,但卻容易感情衝動,不計後果,逆反心理強,自控能力差,缺少社會經驗,缺乏對複雜事物的判斷和鑒別能力,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誘惑下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與青少年期相比,成年期是人成家立業的階段,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麵都趨向成熟和穩定,考慮問題全麵,生活目標清楚,意誌堅強,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所以一般不易形成犯罪心理,其犯罪率相對較低。但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重大挫折、矛盾激化、感情衝動,或者私欲膨脹、貪婪無度,都可能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

成年期與青少年期相比,其犯罪特點有:(1)犯罪心理上的詭秘性、預謀性和多樣性等比較突出,犯罪人中累犯、慣犯較多,這勢必會給案件的偵破和罪犯改造工作帶來較大的難度。(2)犯罪類型以精心策劃實施的惡性殺人、傷人、強奸、劫財、騙財案件,以及貪汙、受賄、瀆職案件居多,特別是貪汙、受賄等職務犯罪,絕大多數都集中在這一年齡階段。在我國,已出現極少數即將離退休的國家幹部利用職權或工作便利貪汙、受賄、挪用公款的案件。

老年是指60歲以上的年齡階段。這一時期的人多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社會活動也隨之減少。其特征是身體各器官功能下降,體力和精力衰減,反應遲鈍,並且還往往表現出精神空虛、固執己見、愛發脾氣、自我封閉等特點。與青少年和成年相比,因受生理條件限製,老年期犯罪的能力下降,機會減少,進而犯罪率也大為降低。

老年期犯罪的特點有:(1)因攻擊力減弱,較少實施暴力犯罪,其侵害對象多為抵抗能力較弱的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和病人等,並具有智能性、隱蔽性和間接性等特點。與此相關,其犯罪手段多為較少使用體力的犯罪,如誘騙、教唆、盜竊、放火、投毒、賭博、偽造、窩贓、偽證等。(2)由於生活範圍的縮小和孤獨感的增加,在受到或自己認為受到冷落、歧視的情況下,有時也會實施激情殺人或傷害等暴力犯罪,受害者多是其子女或配偶等。(3)老年人因身心發生較大變異,犯猥褻、強奸特別是奸淫幼女罪的比例也較大。

老年人犯罪問題,隨著世界性的人口老化趨勢的出現已引起人們注意。一般地說,老年人犯罪率較低,但目前犯罪的絕對數逐漸上升。

第二節 遺傳基因與犯罪

英國現代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由犯罪父母遺傳的一些因素增加了子女犯罪的可能性這種觀點尤其適用於習慣性犯罪。在遺傳因素麵前,不利的環境因素充當著產生反社會行為的催化劑。”但就目前來看,關於遺傳與犯罪的關係這一問題在犯罪學研究中尚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有關遺傳因素與犯罪的研究參見本書犯罪原因的生物學理論的內容。

有關遺傳因素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孿生子的研究來證實的。每個個體的基因都來自父母,同卵孿生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型,而由於遺傳基因傳遞的複雜性,異卵孿生子在遺傳因素的相似性上遠低於同卵孿生子。在同樣的環境中他們之間的差異就反映了遺傳因素的影響。隻要孿生子中的一個成為犯罪,那麼由於遺傳的原因另一個成為罪犯的可能性就比較大,這就是犯罪學中著名的“孿生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