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方據理力爭4

喬冠華賦詩嘲諷美方

1951年8月末,朝鮮半島秋意漸濃。雙方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仍然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在談判中,中朝方麵提出原則上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軍隊各後撤10公裏,脫離接觸,建立非軍事區的建議。

中朝代表團指出:

三八線是舉世公認的軍事分界線,也是停戰談判的基礎;要表明談判的誠意,必須確定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從1951年1月以來,雙方的戰線四次搖擺於三八線南北地區,這表明該線基本上反映了雙方的軍事實力;目前雙方在三八線南北所占地區略近相等,因此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是合理的,是符合曆史和當時雙方實際情況的。

美方代表拒絕這一建議,他們提出,地麵部隊的戰線不能反映雙方部隊的實際力量,“聯合國軍”具有海空軍優勢,這種海空力量控製了整個北朝鮮,“聯合國”海空軍從北朝鮮撤出所放棄的優勢,應以中朝方麵地麵部隊的撤退加以“補償”。

美方把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大後方,要求中朝軍隊在臨津江以東從現有陣地後撤38到58公裏,在臨津江以西後撤68公裏,從雙方實際接觸線讓出1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中朝方麵顯然不能同意這一要求。

毛澤東回電一再指示:

應不管敵人企圖如何,仍堅持按照程序首先解決以三八線為雙方軍事分界的問題……如果僵持久了,敵人以原有陣地以北作為分界的提議公布出去,極大可能會引起世界多數輿論的驚異和責難。

喬冠華從北京出發時,正值盛夏,原以為停戰談判隻需一兩個月,所以大家都未帶寒衣。喬冠華提筆給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寫一封催辦信:

炳南仁兄左右:開城秋深矣,冬裝猶未至,東北在咫尺,奈何非其事?既派特使來,何以不考慮?吾人忍饑寒,公等等閑視,口惠實不至。難道唯物論,墮落竟如此?

日日李奇微,夜夜喬埃事,雖然無結果,抗議複抗議,苦哉新聞組,雞鳴聽消息。嗟我秘書處,一夜三坐起。還有聯絡官,奔波板門店,直升飛機至,趨前握手見。又有新聞記,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滿意。記錄雖閑了,抄寫亦不易,如果錯一字,誤了國家事。警衛更辛苦,跟來又跟去,萬一有差錯,腦殼就落地。

千萬辛苦事,一一都過去。究竟為誰忙,四點七五億,遙念周總理,常懷毛主席,寄語有心人,應把冬衣寄。

一場舉世矚目的停戰談判,以打油詩形式寫出,訴盡中國代表團的甘苦,喬冠華的風流才情於此可見一斑。

停戰談判於8月中旬中斷,美、李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妄想從戰場上得到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

結果,15萬美、李軍被中、朝軍隊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