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眾社的消息說明,誌願軍采取了機動靈活的戰術來消滅更多的美軍。
合眾社、美聯社還描寫到:如在28日的戰鬥中,誌願軍曾讓美軍衝上山頭,而在當晚,就用大炮和迫擊炮轟擊這個被包圍的山,炮彈一個接一個像雨點一樣落到暴露的海軍陸戰隊的陣地上。
一個美國軍官說:山頂上已無藏身之地。美軍慌忙逃竄,可是,“當他們從山頂上沿著南坡撤退時,中國軍隊包圍了海軍陸戰隊”,形成了“鋼鐵的包圍圈”。
海軍陸戰隊的指揮官剛向上級報告“我們正以猛烈火力射擊”後5分鍾,他又報告說:“我的弟兄們被攻擊了。天啊,他們又攻上來了。”
過了幾分鍾以後,這位海軍陸戰隊指揮官也陣亡了。
無數美國士兵就在泰勒所命令的瘋狂反撲中無謂地送了命。
合眾社承認:
海軍陸戰隊的傷亡是很嚴重的。
美軍上尉普賴斯為合眾社寫的一篇通訊,描述遭受誌願軍痛擊的美軍戰線後方的情形說:
這個地方鋪滿了彈殼和迫擊炮的碎片,許多破碎了的裝備和傷亡的士兵雜亂地躺在地上。穿過這條壕溝往前走三百碼,在稻田的那邊,就是叫做織女星山的前哨據點。
自從26日下午7時以來,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就把成千成百的人和千萬發大炮和迫擊炮炮彈投向織女星山,想把它從中國軍隊的手裏再奪回來。海軍陸戰隊已把它叫:‘朝鮮最高的討厭的灘頭陣地’。
看到這些死傷的士兵令人很難受。有些躺在擔架上的人的泥汙臉上布滿了淚珠和痛苦的表情,有些人因為流血過多已經失去知覺了。有一個站在那裏哭,然後回過頭去看看織女星山說:‘他們都死了。我所有的朋友都死了。’他躲在一個已經被炸毀的地堡內,用手遮住臉。
所有的人都感到很累了。他們已經將近60小時沒有睡覺了。有5個人倚著檢查站的地堡坐在那裏。他們在進攻山頭時,已經把膝蓋處的褲子磨破了。他們是E連尖兵中生還的士兵。他們差不多累得講不出話來了。
在那幾天裏,美國報紙上到處充斥著美軍在“苦戰”中,美軍打得“精疲力盡”,“疲倦不堪”,“海軍陸戰隊傷亡很嚴重”等字眼。
巧妙攻取石峴洞
石峴洞,是朝鮮三八線北部的一個小村莊。它的北山隻是個小高地,麵積不到一平方公裏。
石峴洞北山,既不是什麼名山大川,也不是什麼險關隘口,按說是不值得你爭我奪的。
但為了更多地消滅“聯合國軍”,積極配合停戰談判,不得不反擊在石峴洞北山的美軍第八集團第七師。
反擊者為誌願軍第二十三軍第六十七師。
二十三軍是新入朝的部隊,對對方的陣地工事情況不夠了解。為了弄清情況,第二十三軍決定對石峴洞西北發動突然襲擊。
二十三軍選擇這個無名高地作為攻擊目標,主要是出於三個方麵的考慮:一是山小,對方守軍比較少,容易奪取;二是無名高地上的美軍和石峴洞北山的守軍是一個建製的部隊,抓住俘虜,可以獲得石峴洞北山美軍駐軍的詳細情況;三是打掉這股勢力,就拔除了石峴洞北山的警戒陣地,為攻打石峴洞北山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這次襲擊,我軍戰士采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
誌願軍指揮部決定:
這次戰鬥,不對無名高地進行炮火攻擊,而以47門大炮集中轟炸石峴洞北山的美軍主陣地,使對方主陣地誤認為,誌願軍的炮火是向他們發起進攻的火力準備。
一切布置妥當之後,1953年3月6日21時52分,第六十七師第二〇一團第五連,利用黑夜向對方靠近。
當他們進到距離對方的鐵絲網10多米的地方,這時,十班發現美軍20餘人正沿交通壕向鐵絲網運動,雙方相距僅30餘米,三排長機智地投出一枚手雷,帶領十班勇猛突入對方陣地。
一頓猛打,把美軍打得暈頭轉向,轉過頭就跑。十班的戰士咬住不放,並提前一步占領了對方的巢穴,使得美軍無處藏身,亂成了一團。
無名高地戰鬥打響以後,誌願軍炮兵對石峴洞北山發起突襲。果然正如事前所料的那樣,不到一分鍾,美軍的炮火也開始盲目地還擊,而把無名高地給忽略了。
第二排五班從東北方向向西南無名高地之間插進去,切斷了對方的退路,之後,向對方側後攻擊。
六班在十班打響戰鬥的同時,也按照原定計劃迅速插到無名高地與北山的交通要地上。當美軍的一個班由無名高地向北山逃竄時,六班立即就將其消滅了。在此之前,十一班也投入了戰鬥。
戰鬥共持續了13分鍾,誌願軍共消滅了美軍第七師的1個班和外出巡邏的1個排,抓獲了3名俘虜。
在美軍還沒有清醒過來的時候,誌願軍襲擊分隊已經把俘虜順利地送回了團指揮部。
從俘虜口中摸清了對方守軍的情況後,誌願軍該部又向石峴洞北山發起了進攻,又殲滅了美軍1個排又一個班。
3月23日20時,第二〇一團第五連,從隱蔽地進至衝擊地。在炮火的支援下,對石峴洞北山之敵,第二次發起反擊。
激戰1個多小時,全殲對方3個排又2個班,斃傷“聯合國軍”100餘名,俘美軍2人、南朝鮮軍5人。
之後,我軍主動撤出戰鬥。3月28日,新華社廣播了這個勝利的消息。取得反登陸的勝利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1953年4月底,在中朝兩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各項反登陸準備工作全部完成。
誌願軍完成了在朝鮮的地麵軍事部署,在東西海岸設置了縱深達10公裏的兩道防禦地帶,還構築了防空降和反坦克陣地,共挖掘坑道8090多條,總長720餘公裏,挖塹壕、交通壕總長3100多公裏,構築永備工事605個及大量的火器掩體。
在東西海岸和正麵綿亙1130公裏的弧形防線上,形成了以坑道或鋼筋水泥工事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
改造和完善了後方交通運輸網,建成龜城至價川段、價川至殷山段鐵路,整修和加寬公路560公裏。
囤積了大量物資,彈藥總囤積量達123萬餘噸,糧食總囤積量達248萬餘噸,可供全軍食用8個半月。
擔任海岸防禦的部隊進行了戰前訓練和實兵演習,熟悉了作戰預案,提高了戰術技術水平。
此間,誌願軍正麵部隊先後進行大小戰鬥760餘次,共斃傷俘敵5萬餘人,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和反登陸作戰準備。
由於中朝方麵的積極準備,以及正麵戰場上美軍的多次受挫,使得美國軍方不得不放棄了陸海空聯合作戰的計劃,鬧得沸沸揚揚的登陸計劃最終胎死腹中了。
反登陸作戰的準備,是中朝人民軍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重大戰略行動,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超過了任何一次戰役準備。
反登陸作戰準備的勝利完成,使中朝人民軍隊大大增強了整體防禦能力,在戰場上完全立於主動地位,從而迫使“聯合國軍”放棄其登陸進攻的企圖,轉而同朝中方麵恢複停戰談判,同時亦為中朝人民軍隊隨後發起的夏季反擊戰役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抗美援朝的故事》賀宜等著啟明書局
《抗美援朝戰場日記》李剛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中國人民誌願軍征戰紀實》王樹增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王平回憶錄》王平著解放軍出版社
《抗美援朝紀實:朝鮮戰爭備忘錄》胡海波著黃河出版社
《血與火的較量:抗美援朝紀實》欒克超著華藝出版社
《烽火歲月:抗美援朝回憶錄》吳俊泉主編長征出版社
《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宣傳部人民出版社
《開國第一戰:抗美援朝戰爭全景紀實》雙石著中共黨史出版社
《我們見證真相:抗美援朝戰爭親曆者如是說》楊鳳安孟照輝王天成主編解放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