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進攻
●毛澤東想到此處,終於下定決心,再打一次“壓力戰”,促使談判順利進行,早日結束這場戰爭。
●這次會議最終確立了是穩紮狠打,由小到大,集小勝多勝為大勝的戰役指導基本精神。
●等到對方全部進入了我軍的火力範圍之內,隻聽一聲令下,陣地上的所有火器一起開了火。
● 開始進攻
共和國的曆程·最後一戰毛澤東決定打反擊戰
1953年5月一天,在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毛澤東夾著香煙,踱著步子,正在認真地思索著朝鮮戰場上最新的形勢。
中朝方麵與美國的談判又陷入了僵局。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向正在板門店參加談判的美國代表發出兩點指示:美國在強行遣返問題上不能妥協;美國“不讚成拖延時日和議而不決的談判。
1953年5月7日,朝中方麵對談判方案作了6點修改,主張由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及印度組成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看管不直接遣返的戰俘,並由戰俘所屬國家向戰俘進行4個月的解釋,以保證他們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
在新方案中,中朝方麵還放棄了要戰俘遷離到朝鮮以外的中立國的要求。這是一項很大的讓步,他充分顯示了中朝方麵爭取盡快停戰,實現和平的誠意。
世界公正輿論稱這一方案為“在實現朝鮮停戰方麵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的方案”。
但美方對這一方案仍然沒有表示同意,仍舊在一些假設的瑣碎細節上糾纏不休,並於5月13日提出了將一切不直接遣返的朝鮮籍的戰俘“就地釋放”的反建議,企圖強行扣留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
美方這一無理主張,立即遭到了世界公正輿論,包括美國人民在內的強烈遺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對美國的這一舉動表示了不滿。
美國意圖其實很明確,他們在一麵繼續談判,一麵繼續擴充南朝鮮軍隊,做長期戰爭準備,玩弄兩手政策。
可見,美國對解決朝鮮問題的軍事戰略和計劃還沒有形成最後決定。在如何結束朝鮮戰爭的問題上,美國新一屆政府仍對以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問題心存幻想,他們並沒有徹底放棄軍事冒險的計劃。
所以,在停戰談判恢複後,美國一再在戰俘遣返、停戰監督等問題上節外生枝,並不時發出軍事挑釁。
另一方麵,美國從其全球戰略考慮,為了完成某些戰略措施,可能也需要一些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戰爭繼續拖下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即使停下來,在一段時間內也將會保持一種緊張局勢。
另外,南朝鮮的李承晚集團更是極力反對停戰,還叫囂“必要時單獨作戰”。
現實情況毫無疑問地表明,盡管停戰談判恢複了,情況依然相當複雜。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隻有以有力的作戰相配合,才能保障談判順利地進行。
毛澤東想到此處,終於下定決心,再打一次反擊性的“壓力戰”,以促使談判順利進行,早日結束這場戰爭。指揮部研究作戰對策
在接到毛澤東指示後,誌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鄧華、副司令員楊得誌、參謀長解方、政治部主任李誌民和各指揮部、各兵團領導等立即召開誌願軍黨委會,研究作戰事宜,重點討論研究夏季反擊戰役的指導方針和部署。
在會上,鄧華首先向大家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然後他說:“最近的情況是,敵人在拖延訛詐,近期又不可能登陸。為了緊密配合談判鬥爭,我們將計劃打一場類似1952年秋季那樣的戰役性反擊作戰,給敵人以更嚴重的打擊。”
說到這裏,鄧華停了一下,他又接著說:
“目前敵軍總兵力已達120萬人,地麵部隊有24個師。其中,南朝鮮軍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大量增加,已達16個步兵師,正在擴建一個師,連同其海、空軍共64萬餘人,裝備、火力已接近美軍水平。敵軍陣地工事較1952年秋季普遍增加,其基本陣地構築有坑道或坑道式掩蔽部。我特別提醒大家注意,敵人已經有了豐富的挨打的經驗教訓。”鄧華的話語嚴肅中又帶有幽默,引起大家一陣大笑。
“敵人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我們的仗打得越好,我方在談判桌上的話就越有力量。”解方也插言說。
李誌民也說到:“發動夏季反擊戰役,可以鍛煉部隊,吸取經驗,還可改善部分陣地。這段時間以來,部隊的求戰情緒很高啊,指戰員們早就盼望打一場大戰役,狠狠教訓反複無常的敵人了。”
鄧華接下來又給大家講述了這次夏季反擊戰役的目的和方針,他指出:
此次戰役的目的主要是消滅敵人,鍛煉部隊,吸取經驗,以配合板門店的談判,同時適當注意改善現有陣地。在戰役指導的基本精神上,參戰部隊要“穩紮狠打”。
鄧華還指出我軍打擊的重點是美軍和其他侵朝軍隊。他要求大家要有兩個準備:
一是持久作戰的準備,不能急於求成,不能輕敵急躁草率,必須有周密細致的準備,必須確有把握,然後攻擊。
二是在反擊開始後,要做好迎擊敵人在全線進行二至三個大規模報複的準備,軍師兩級必須掌握一定的預備力量和機動炮火,反擊目標以不超過一個營,最好兩個連為宜,戰況發展有利時可適當擴大。一定做到“不打則已,打則必殲,攻則必克,守則必固”。
對於鄧華的意見,與會委員們都表示讚同。
在對攻擊目標的選擇和作戰方法上,楊得誌說:“攻擊目標的守敵以不少於兩個排、不超過一個營為限,再大就不容易一口吃掉,再小則浪費了準備。攻擊目標要既有利於我隱蔽接敵,又便於兵力展開和發揮炮火威力。衝鋒出發地距攻擊目標不能超過200米,並挖好防炮洞,防炮洞的數目要能容納第一梯隊人數三分之一以上,這樣才能切實保證突擊部隊的衝擊力。”
接下來楊得誌分析了對不同目標,我軍應該采取的不同的作戰方式,打擊的目標大致分為3種:
第一種目標是,敵軍陣地有堅固工事,有坑道,地形有利,我攻克後要堅決固守,與敵爭奪到底,直到敵人無力再攻或不敢再來攻為止。
第二種目標是,敵陣地工事堅固,但無好的坑道或地形不十分有利,攻克後,要立即改造工事,利用第一、第二梯隊與敵進行拉鋸式的反複爭奪,直打到敵人不再來攻為止。
第三種目標是,敵工事不強,地形不利,又非要點,則采取‘咬一口’的方式,攻克後立即撤離。然後,另選其他目標攻擊,以分散敵人火力,配合重點目標作戰。
最後,他說:“對第一、第二種目標,每軍各選擇一個,第三種目標,每軍根據情況自定。如敵反撲規模較大,其兵力達到一個師時,則每軍隻保留一個重點目標進行攻擊,敵反撲兵力達兩個師時,則每個兵團隻保留一個重點目標進行攻擊,如敵反撲規模再大時,則全線隻保留兩個重點目標進行攻擊。”
接著,會議還研究了我軍兵力的部署與調整問題。
會議還要求誌願軍參戰各軍在戰役開始之前,仍積極進行小型攻點作戰,吸取經驗,創造條件,並掩護大的戰役。
這次會議最終確立了是穩紮狠打,由小到大,集小勝多勝為大勝的戰役指導基本精神。
在戰術上要力求全殲、速殲,不打則已,打則必殲,攻則必克,守則必固;有利則守,不利則給敵人一定殺傷後放棄,保持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