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後事安排(2 / 3)

少子劉弗陵自生下來就非同尋常,此後又長得十分健壯,且聰明伶俐,深受漢武帝喜愛,覺得他像自己。

而漢武帝又把和自己是否相像看成立嗣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再加上劉弗陵和堯一樣也是懷胎十四個月才生的,他母親鉤弋夫人又與眾不同,種種祥瑞都使漢武帝覺得劉弗陵是皇太子的最佳人選。

因此,漢武帝就在暗中選定弗陵繼承劉氏大統。

此時劉弗陵還是個年僅幾歲的孩子,而他的母親鉤弋夫人則十分年輕漂亮。

就在暗中選定劉弗陵為皇太子之後不久,漢武帝卻把鉤弋夫人突然處死了。

大臣們都不明白,為何把鉤弋夫人處死,而鉤弋夫人本人也不明白,更感到萬分意外:為何一向對自己寵愛有加的漢武帝突然借一點點小事對自己大發脾氣,痛加斥責,並令自己自殺?

鉤弋夫人脫去簪飾耳環,一再叩頭謝罪,深情地請求漢武帝寬恕。

漢武帝雖然也打心眼裏憐愛她,但仍然冷酷無情、異常堅定地說:“快走吧,你活不成了!”

鉤弋夫人隻好帶著一腔的怨恨和滿腹的疑雲,在雲陽宮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和尊寵的地位。

大臣們和鉤弋夫人哪裏會懂得,漢武帝之所以這樣做,是從穩定西漢皇權的政治大局出發的。

後來,漢武帝在閑處時問起大臣們對自己處死鉤弋夫人的看法,大臣們都回答道:“下麵都說既然要立鉤弋夫人的兒子為皇太子,為什麼又除去太子的母親呢?”漢武帝終於道出了原委:“曆史上的朝政紊亂,多是因為皇帝年紀小,由母後專政造成的。

小皇帝的母親依仗自己的權位驕橫恣肆,為所欲為,無人敢幹涉,更無人能禁止。

你們難道沒聽說過呂後專政的事嗎?”

大臣們至此才恍然大悟,原來漢武帝是從身後西漢王朝、劉氏大業的安危來深謀遠慮的,其目光可謂遠大,用心可謂良苦也。

漢武帝作為帝製時代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人物,為了本階級的長遠利益,忍痛割愛,毅然處死鉤弋夫人,其手段雖然殘忍,但也說明他的頭腦是冷靜的、清醒的。

如果他生前不處死鉤弋夫人,那麼,在自己死去之後,如果鉤弋夫人以天子生母的身份左右朝政,至少輔助少帝劉弗陵的大臣們是無法完成漢武帝交給他們的任務的,更不用說由此而可能引發的朝廷混亂,甚至是宮廷政變。

從漢武帝生前處死鉤弋夫人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對局勢的非凡洞察力、長遠的目光和果斷的行事魄力,我們更可以感受到古代帝王至高無上的皇權和殘酷無情的刑罰。

而鉤弋夫人的出場和退場,又使我們看出多少古代弱女子在權勢麵前漂泊不定的命運和結局。

對於帝王來說,任何一個臣民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二、精心安排的接班人

漢武帝在處死鉤弋夫人的同時,他還在精心挑選著日後輔佐少帝的大臣。

要讓幾歲的劉弗陵擔當起承繼劉氏大業的重任,必須得有幾個靠得住的輔臣。

多年來,漢武帝也一直在專心物色誰是最可靠的、足以擔負起輔佐少帝重任的大臣。

前文已經述及田千秋、趙過、桑弘羊三人。

漢武帝十分信任田千秋和趙過,委任他們推行自己的富民政策;雖然漢武帝因改過自悔而拒絕了桑弘羊的輪台屯田建議,但桑弘羊仍不失為一位著名的理財專家,因此,漢武帝仍然十分信任他,委以重任。

這三個人都是文官出身,將來定可以幫助少帝繼續推行自己的富民政策,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

但是,漢武帝更渴求武官出身的大臣,以有足夠的能力和權戚來駕馭政局,穩固朝廷,輔助少帝治理國家。

在武官中,漢武帝最親信的人也有三個:一個是霍光,一個是金日,一個是上官桀。

霍光是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兄弟,他們的父親霍仲孺為平陽縣吏,曾在平陽侯(平陽公主)家供事,與平陽侯的婢女衛少兒(衛皇後的同母異父姐姐)私通,生下了霍去病。

後來,霍仲孺回到家鄉,又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霍光。

雖然不是一個母親生的,但身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對待霍光十分親密,漢武帝也特別看重他。

他十幾歲時到首都長安即被拜為郎官,霍去病死後,他仍然連續高升,從郎官做到奉車都尉又到光祿大夫。

霍光服侍漢武帝二十餘年,始終小心謹慎,從未犯過過失,漢武帝也深知他忠誠可靠,一切事情都高度信任他。

金日原來是匈奴休屠國的王太子。

元狩年間(前122—前117)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時,十四歲的金日被漢軍俘獲,送至長安,在宮中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