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第三幹渠第二支渠穿山越澗,在東崗公社招軍堖被一條大溝擋住了去路。必須建設一條飛越550米空間的渡槽,跨到北岸的虎頭山,才能把渠水引過深穀。

東崗公社民工二話沒說,就地擺開了戰場。沒有圖紙,民工們憑著修紅旗渠積累下來的經驗,集中大家的智慧,畫出了第一張藍圖。

沒有木料,建設者把自己家準備蓋新房用的木料送到工地。沒有石灰,自己動手燒。工具不夠用,大夥冒著嚴寒,踏著冰雪,到15公裏外的深山割荊條,編抬筐。

家家戶戶的碎鐵碎鋼也集中起來,打成鐵錘鋼釺,源源不斷地送往修渠工地。

隨著橋墩的節節升高,高空運料越來越困難。

有人建議到外邊租兩輛吊車來。民工們立即否定了這種意見。大家說:兩部吊車一天就得好幾百元,要是渠修了幾個月,就是十幾萬元,咱還是想土法子克服困難吧。

在試製土吊車時,大繩斷了,橫杆和石料失去控製,一齊墜落下來。

共產黨員李景玉見此情景,高喊一聲“危險!”衝了上去,緊緊抱著老杆,讓別的民工疏散到了安全的地方。

李景玉卻被騰空而下的橫杆攔腰打翻在地,身負重傷,昏死過去。躺在醫院病床上,他不斷打聽上吊車試驗結果,叮囑來探望的人,不能因為他受了點傷,就停上試驗耽誤工期。

當人們告訴他,上吊車試驗成功,提高工效4倍時,他連連說:“成了就好,成了就好,俺這傷受得不冤。”

有人斷定靠一個公社,三年也建不起來的曙光渡槽僅僅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就建成通水了,滔滔漳河水歡騰地爬上了虎山頭。

為了打通風門嶺隧洞,早日把水引到家門口,魏莊村黨支部書記魏三然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不顧自己所患的癌症已到了晚期,仍然率領全村老少吃住在工地,奮戰在工地。

人手不夠,魏三然跑回家領來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豎井裏有水不能施工,他和大夥一塊用牛皮做成水包往井上提水。

炮響後硝煙太濃,魏三然號召民工們學紅旗渠總幹渠的做法,用荊條筐插上新鮮樹枝,上下提升,奮力排煙。

魏三然吃不下飯,喝不下水,身體瘦得脫了形,但還堅持著不回家。民工們硬是把他按在擔架上,哭著把他抬回了家。

但等大家第二天上工了,他讓人攙扶著,又出現在工地,氣得大夥直衝他嚷嚷:“老支書,你不要命了。”

老魏卻樂嗬嗬地回答:“我一人在家躺不住啊,上了工地興許能止止疼。”

1970年9月13日下午,魏三然不行了,他把3個子女叫到自己跟前,聲音微弱地叮囑他們要和大夥一道繼續幹下去,打通隧洞,引水入村。

女承父誌,懷有三個月身孕的魏秀花遵循父親的遺囑,拿起父親傳下來的鋼釺,含淚上了工地。她在70米深的豎井裏劈石出渣,夜以繼日,被人稱為鐵姑娘。

地處太行山巔的合澗公社有一個合峪溝村,隻有16戶人家,村小人少,自然條件惡劣。然而,他們不因村小人少而氣餒,不因環境不好而止步不前。

大家一致推選回鄉知識青年秦福生擔任技術員,開始修建山村變電站。他們腳蹬峭石,手扒石縫,像壁虎一樣緊緊貼在岩壁上,掄錘打釺,挖平地基。

蓋機房,磚瓦不夠,他們就上山劈料石,起石板蓋了3間機房。買不起水輪機,找來一台水輪泵代替。

不懂技術,秦福生幾次下山拜師取經。最後,一座小型水電站終於在懸崖峭壁上建成了。

通電的那天傍晚,村子裏的老人、青年、兒童個個合不住嘴。他們跑上山頭,對著鄰村,對著群山,放開嗓門喊:“快來瞧呀!快來看!俺村的夜明珠要放電啦。”

就在合峪溝人快馬加鞭地建設自己的小水電站時,河順公社城北大隊的水庫工地,早已是熱火朝天了。

這個村地處紅旗渠上遊,按說水過地皮濕,用不著挖水庫,全村兩千畝土地全部可以灌溉。但是他們站在高處,看到遠處,心裏裝著全局。

在水庫動工的動員會上,年輕的支書高銀昌打著手勢情緒高漲地說:“水過地皮濕,那是老皇曆了。我們城北人,現在不能光盯著鼻子底下這一點水,還要看到下遊的人們。他們用水比我們難,如果我們修上水庫,就能騰出水來澆下遊的耕地。”

高銀昌說出了村裏人的心裏話,大家異口同聲:“站上遊,看下遊,隻要你領頭,俺們跟著幹。”

說幹就幹。在水庫工地激戰的日日夜夜,高銀昌挽袖卷褲,一身土,一身汗,手背裂開密密麻麻的血口,衣服肩頭磨開了片片碎花。

就這樣,在高銀昌的帶領下,城北人隻用90天時間,建成了一座小水庫,使糧食單產一下子提高了132公斤。嚐到甜頭,他們再也放不下手中的鎬、釺、錘、鍁了,短短3年時間,又建成了兩座水庫。

這個過去“轆轤大,水井深,有女不嫁城北村”的幹旱山村,逐漸變成了魚米鄉。

姚村公社水磨山大隊有1000多口人,1500畝耕地飽受旱魔之苦。

1968年,大隊黨支部決定從村南山坡上挖個隧洞,把紅旗渠一幹渠的水引過來。

19歲的女青年郭秋英挺身而出,接過父輩手中的鐵錘鋼釺,帶領一班女青年成立了“鐵姑娘隊”,和男民工一道,在隧洞中輪班作業,戰勝種種困難,苦戰60天,鑿通了長達400米的“換新天”隧洞。

天是新的,地是新的,淙淙流水滋潤了這些“鐵姑娘”們的笑臉。

1969年,紅旗渠配套工程全麵竣工。

林縣真正實現了“渠道網山頭,水庫遍山野”的夢想。

紅旗渠畔,傳頌著一道道喜訊:

“糧食多了!”過去全縣要吃統銷糧1000多萬公斤,配套工程完成後,每年則向國家交售商品糧2000多萬公斤。

“夜明珠亮了!”利用紅旗渠水的自然落差,全縣建成40座小型水電站,裝機總容量5800千瓦。電力帶動著全縣51個縣社小型廠礦的500多部機器,帶動著300多個村的900多部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照亮了11萬多戶林縣人家。

“蘋果樹掛果了!”紅旗渠水使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許多幹枯的老樹也長出了青青嫩枝。全縣造林10多萬畝,年產鮮果2000多萬公斤。

劈山五年,挖渠十載,林縣人民革前赴後繼,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終於使紅旗渠工程全麵竣工。

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256名民工重傷致殘。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名字:神炮手常根虎、鑿洞能手嶽鬆棟、爆破英雄元金堂、鐵姑娘隊長郝改秀、範巧竹、郭秋英等等。

林縣建設大軍們削平山頭1250個,架設渡槽152座,鑿通隧道211條,修建各類設施12408萬座,挖砌土石1818萬立方米,相當於從哈爾濱到廣州高3米、寬2米的一道“萬裏長城”!

紅旗渠這條1500公裏長的大渠像天河,像銀龍,逢山鑽洞,遇溝搭橋,盤繞在太行山山腰,堪稱人類改造大自然的一件傑作。

紅旗渠修成之後,不僅解決了林縣60多萬人口,54萬畝耕地和40萬頭大牲畜的用水問題,最重要的是它使林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這個小麥的畝產量,就由原來的100斤一下子增長到了9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