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冬,劉邦顯來到陝西省委的駐地雲陽鎮,張德生同誌見了他道:我們又見麵了。你在華縣的工作我聽說了,很有成績。培華學校的工作正待大力開展,但形勢變化快,我們隻能根據新的形勢,改變自己的工作方針。這次,你的任務首先是學習,全麵提高自己,之後再分配新的工作。
一 省委初訓後回臨潼工作
當時在雲陽的陝西省委,雲集了一大批和劉邦顯情況相似的、由西安去的學生黨員,大家對黨的知識都是一知半解,相當一些人僅是憑抗日熱情加入到黨的行列之中。僅劉邦顯當時熟悉了解的西安各學校的學友就有十多人。而當時的陝西省委的領導中,確有相當多的老同誌。既有參加過長征的賈拓夫、歐陽欽、張德生等,又有在陝西地下鬥爭中經過長期浴血奮戰的趙伯平、汪鋒等熟悉情況的“老陝西”。劉邦顯堅信,在這些老同誌的幫帶下會迅速地在各方麵提高的。劉邦顯進入了省委辦的由趙伯平兼任主任的省委黨員幹部訓練班學習。在訓練班,張德生同誌給大家講授了《黨的建設》,係統地介紹了我黨的建立、發展,黨的綱領,黨的奮鬥目標等黨的基本知識;賈拓夫、歐陽欽等同誌全麵細致地介紹了黨的一、二、四三個方麵軍的長征過程,遵義會議的召開及偉大意義,洛川會議的精神等;其他領導幹部也分別講授了抗日戰場的形勢、國統區的抗戰局勢等,使得劉邦顯和訓練班同學對黨的基本知識和抗日形勢有了一個全局的了解。趙伯平同誌特地給大家作了如何結合陝西的情況做好自己工作的報告,使得這些年輕人進一步明白了自己的工作職責。
1939年春,從省委幹部訓練班結業後,組織部部長張德生對他講:省委要調離在臨潼工作的談國帆同誌和現任縣委書記劉庚同誌,派你去擔任縣委宣傳部長。你是臨潼人,又在臨潼搞過抗日救亡工作,熟悉環境,了解情況,準備一下,盡快去上任吧。就這樣,1939年5月,劉邦顯回到臨潼,6月初,在紙李鄉廟劉村劉邦顯的家中,由張軍主持召開了縣委會,由劉邦顯傳達了省委調整縣委成員的指示:劉庚調回省委,周樂民繼任縣委書記,張軍任縣委組織部長,劉邦顯任縣委宣傳部長,董實豐任縣委青年部長,張中濤任縣委統戰部長。但是,周樂民當時情緒低落,丟下工作不願意幹。此後的一段時間,縣委其他幾個同誌一邊積極工作,一邊幫助周樂民,還要提防周樂民萬一叛變危害組織。劉庚同誌因此事遲遲不能返回省委。這樣的局麵一直拖到8月份。省委了解情況後,來了通知:調劉邦顯、張軍回省委,去延安學習;尹省三來臨潼參加縣委工作;劉庚暫不離開,繼續擔任縣委書記。這個消息,使劉邦顯激動萬分,他終於可以到延安學習了,也終於要見到黨的領袖們了。
二 進入中央黨校學習
初到延安,劉邦顯對一切都感到新奇。寶塔山雖不高,但山上那座宋代建的九級寶塔卻直插藍天,顯得格外挺拔;延河的水量雖然不大,也泛著黃色,但河兩邊不時可看見身穿灰軍裝、打著綁腿、或是在操練、或是在行進的隊伍,氣概昂然。河兩邊的山峁看著也不甚高,似乎比家鄉的馬額塬也高不了多少,但山腰那一排排窯洞中傳出的歌聲、哨聲、軍號聲充滿了活力和神秘感;偶然聽到山上傳來高亢的陝北民歌尤其令人倍感親切。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這是劉邦顯在中央黨校學會的第一首歌,令從小就不愛音樂的他激動不已,這不僅是一首歌,更是一曲對全中國愛國青年抗日救國的動員令。
1939年秋季,劉邦顯穿上了灰軍裝,打起了綁腿,腰上紮上了皮帶,像一個八路軍戰士一樣,開始在中央黨校係統地學習。清晨,他們列隊在延河畔跑步出操,進行隊列訓練;上午,在窯洞外的場院中聽教員授課;下午,或是繼續聽課,或是在延河畔學習射擊,投彈;傍晚,這些年輕人經常漫步在延河邊,消化一天的學業,談論前方的戰事,想念家鄉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