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省委常委、副省長重任(1 / 3)

一 分管常務和文教體育口

在副省長的崗位上,劉邦顯與剛接收渭南時的專員謝懷德、延安馬列學院的同學付子和等熟人又一起共事了。第一次分工,他分管文教體育口,同時,兼任秘書長,主管日常事務。

文教是劉邦顯比較陌生的行業,劉邦顯緊緊地抓住省文教辦公室的負責人魏明中等人,一個廳一個廳的過,了解工作重點,摸清現實情況。他深深知道,自己從小就不喜歡體育活動,但是,現在分管這項工作,不懂行,難以進入角色,不了解情況,就不可能實行正確指導。省體委的一個負責人韓增友曾在渭南地委任過宣傳部長,兩人熟悉,他就叫韓增友帶著他今日看足球,明日看籃球,了解我省三大球的現狀。當他知道省體委擬在10至15年時間要把陝西的三大球水平提高到全國先進行列時,他讚同省體委提出的“要從娃娃們抓起”的戰略,並和韓增友等體委領導專門參觀了青少年業餘體校。

在省人委抓常務工作方麵,他檢查、完善有關的規章製度。看到省人委新城大院的綜合環境髒、亂、差、臭,駐在新城大院內的各廳局各自為政、不顧大局時,他叫辦公廳出麵,把有關廳、局的負責人請來協商,拿出共同通過的辦法,清理,檢查,執行。又叫管理局把省委、省人委所有領導的孩子們組織起來,上到省長、副省長的子女,下到各廳、局領導的娃娃,凡是初中以上的學生,一律利用假期時間搞義務勞動,清理新城大院所有死角。為此,他還專門把自己兩個適齡兒子叫到麵前交代,讓他們起模範帶頭作用。

清理出整潔、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完善健康的工作秩序,規範必要的規章製度,是他抓日常事務的三個主要環節。

二 主管農業

1964年夏,林茵如從漢中調入省人委,任秘書長。謝懷德調北京任外貿部副部長,劉邦顯改口分管他所熟悉的農林口。他立即走出新城大院,到他過去去得較少的陝南、陝北,逐地區地了解農林生產的實際情況,實地查看莊稼的長勢,親自詢問、掌握當地氣候、降水、土壤等有關資料。同時接觸認識各地分管農業的負責人和掌握基層管理機構的狀況。幾個月的基層調查,他基本做到全省農林狀況胸中有數了。

1964年秋,一個全國性的農業工作會議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作為分管農業的省委常委、副省長,劉邦顯出席了這個會議。組織這個會議的當地負責人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處書記,又主管農業的常務副省長霍士廉。霍士廉雖在浙江工作,但老家在山西。主管農業的共同話題,又是相鄰的秦晉之交,兩個人的交談多了起來,特別是對半幹旱地區農業如何發展,特別有興趣,他不時詢問劉邦顯陝北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打算,哪些做法是有效的。當劉邦顯把他在渭南半幹旱的塬上采取過的做法介紹時,霍士廉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兩個人共同的一個認識是,水是農業的命脈,尤其是陝西、山西這樣半幹旱地區。

回陝西後,劉邦顯便把水利建設當作農業發展的大事。他和水利廳有關單位研究後,布置了全麵檢查現有水庫的情況,整理出擬維修疏整水利設施的方案,製定完善在各地區新建、再建一些水庫的規劃。同時提出,如何在陝北這樣貧瘠缺水、土壤又薄的地區發展農林業的初步設想。

這一年的秋冬,陝北榆林地區受到嚴重災害,糧食基本無收成。榆林地委書記楊沛琛心急火燎,向省委作了緊急彙報,要求救災。在請示西北局同意後,由西北局和陝西省委共同組成救災工作團,由西北局委員、財辦主任戎子和任團長,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劉邦顯任副團長,前往榆林救災。救災工作由兩方麵組成。一方麵,要設法組織調撥大批糧食和老百姓急需的生產、生活資料;另一方麵,要幫助榆林地委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盡快拿出生產自救和來年農業生產規劃或辦法。劉邦顯和戎子和、楊沛琛想方設法,從西安、渭南等地調入了當時最急缺的糧食,又從西安、寶雞、銅川等地設法調入了所急需的生產、生活資料,戎子和利用是山西人的優勢,和山西聯係了過冬所需的煤炭。在生產自救方麵,廣聽民意,當場實驗,采用在半山坡開挖成片的魚鱗坑,以達到蓄水的目的,進而種糧、植樹,並將此辦法彙報給省委、西北局,請求西北農科院和西北農學院派人來現場指導,以確定這一方法的可行性。這一年的冬天,榆林地區特別寒冷,連續多天,氣溫驟降到零下三十多度。救災工作團成員凍得實在受不了,連戎子和也病倒了。在西安冬天零下五六度的禦寒服怎能阻擋榆林零下三十度的嚴寒!劉邦顯當機立斷:給每個救災工作人員買一件皮大衣,回西安後交公,先斬後奏的做法他承擔責任。一連許多天,劉邦顯一頭紮在救災第一線。他和司機、秘書一起住在災情最嚴重的鎮川堡公社葛家圪嶗大隊的一孔窯洞中,每日和當地群眾一樣,一日兩餐稀菜糊糊。白天或參加勞動,或實地調研,晚上幾乎夜夜與當地的群眾、幹部研究辦法。當地不但缺糧,還缺水,有時,兩三天都洗不成臉。戎子和看在眼裏,痛在心上。他動情地對劉邦顯說:你真不容易呀!回西北局後,我一定把你在這兒的救災情況給瀾濤同誌詳細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