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抓根本(1 / 3)

——思路與成果

藍田縣是1993年國務院確定的貧困縣。全縣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萬人,1987年農村貧困人口有26萬多人,占農業人口的一半以上,貧困麵相當大,是西安市屬六個郊區縣中唯一的一個貧困縣。六七十年代曾經流傳過這樣的話“藍田窮,窮藍田,北是嶺,南是山,中間灞河石頭灘,住土窯,穿破衫,吃糧靠的涇、高、三”。(即涇陽縣、三原縣、高陵縣)

1994年10月,按照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規劃”,中央組織部開始派出工作組進行對口扶持。他們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發現製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層組織存在著軟、弱、渙、散現象,缺乏戰鬥力,缺乏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同誌也來藍田進行具體指導,同縣委一起研究,提出“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工作總體思路,並提出黨建工作要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為中心,說農村基層組織是基礎。“基礎加強、事業興旺,基層不牢、地動山搖”。現在經過四年半的實踐,證明這一工作總體思路是完全正確的,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首先是農村和鄉鎮黨組織從根本上改變了軟、弱、散、渙等領導不力的狀況,建立起比較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全縣519個村級支部,思想作風好,能夠密切聯係群眾,帶領群眾努力脫貧致富,積極完成黨和政府下達的各項任務的一類支部達到312個,占村支部總數的60.1%;較一類支部差一些的二類支部207個,占總數的39.9%;落後的三類支部在全縣已經沒有了。

在加強村級黨支部建設的同時,對全縣所轄的19個鄉鎮的領導班子,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充實,鄉黨委成員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顯著提高,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趨於合理,戰鬥力和凝聚力明顯增強。

基層黨組織的強化,為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可靠的基礎。全縣在實行村務公開和民主監督的工作中,清理出貪汙、挪用等各種違紀資金180萬元,對在清財中賬目混亂,胡花亂支,作風不民主,以權謀私的203名村組幹部分別進行了處理。根據群眾提出的意見,調解處理各種難以處理的問題174件,處理違反計劃生育政策672人,查糾亂占耕地665件,查處不合理電費16000多元。完善各種承包合同1850件。多數農村初步建立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機製,從而理順了民心,提高了群眾當家做主的自覺性。

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過程中,也使縣級機關單位的黨員和幹部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高。縣政府各部門的領導班子也得到相應加強。從1996年開始,全縣實施了縣委常委包鄉鎮,縣級部門包鄉包村扶貧的辦法,以後又開展了“萬人包萬戶”的活動,組織縣鄉機關事業單位8970名幹部,包扶了10415戶貧困戶,既幫助貧困戶發展脫貧產業,又使廣大幹部的思想作風得到更大的鍛煉和提高。與此同時,采取“公平競爭,公開選聘”的民主方式,首先對縣級14個主要部門的正職領導進行了公開選聘,競爭上崗。其他部門,在全麵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換屆,對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和充實。

通過黨建中的思想教育和扶貧攻堅的工作鍛煉,全縣黨員幹部和群眾的精神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黨員和幹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覺悟較高,按照黨的路線、政策、國家法令辦事的自覺性增強。當黨員,當幹部“要不愧黨心、不負民心、不昧良心”這幾句話,已經深入到許多黨員和幹部的心目中。初步形成思想統一,事業同心,工作同力,目標同向的強大合力。全縣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比較融洽,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自覺性和熱情較高,加上藍田有一塊地方過去是革命老區,影響深遠,群眾的革命自覺性較高,在相當一部分鄉村出現了黨風純正,村風端正,民風淳厚,人心向上的良好風尚。從受理群眾信訪舉報案件看,涉及副科級以上幹部的案件大大減少,由1996年至1997年的30%到1998年下降到19%。城鄉社會穩定,有相當一部分村和鄉鎮實現了三年無大案要案。全縣1997年發生刑事案件208起,破獲195起,1998年發生的刑事案件169起,破獲162起,1999年上半年發生刑事案件107起,破獲95起。這個發案率比較低,破案率比較高的狀況,反映了黨的建設成果,也體現了在黨的建設中,藍田縣公安幹警工作效率的提高,這個勤政廉潔,實行民主監督,嚴格執法,熱情服務的公安局,1998年榮獲縣“目標崗位責任製一等獎”,被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今年上半年,在西安市公安係統“愛民杯”評比中在刑偵、預審、看守、“110”報警等方麵都被評為第一名。

由於藍田縣加強黨的建設工作是緊緊圍繞扶貧攻堅這個中心抓的,所以它就有力地促進了扶貧攻堅工作,使藍田縣提前兩年越過溫飽線,全縣經濟得到迅猛發展。1987年全縣貧困人口26.8萬人,經過六年的努力,到1993年底,貧困人口下降到16.8萬人,又經過1994年以來的扶貧攻堅,1997年貧困人口全都越過溫飽線。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扶貧攻堅先進縣”的光榮稱號。從1995年以來,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由1995年的7.04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14.05億元;工農業生產總值由1995年的10.08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20.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1995年的2459萬元增加到1998年的50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650.5元增加到1998年的1302元。幾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實現了三年翻一番。人均糧食產量達800斤,解決了曆史上長期缺糧問題。全縣實現了村村通路、通電,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當然,也要看到藍田縣還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縣。全縣除955戶3154人需要政府救濟外,在越過溫飽線的人口中,還有13514戶56978人,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在一定情況下,還有返貧的可能。全縣每年財政開支9000多萬元,而財政收入隻有5000多萬元,有將近一半財政開支,需要西安市補貼。所以,穩定地脫貧奔小康,盡快健康地發展全縣經濟,任務還相當艱巨,不能有絲毫鬆勁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