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心常樂 無欲品自高(1 / 3)

——深切懷念劉邦顯同誌

牟玲生 劉雲嶽 王一士

劉邦顯同誌,曾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是陝西地區德高望重的一位老幹部、老黨員,也是同我們朝夕相處,對我們教育幫助至深的一位好領導、好師長。我們長期在他的領導下工作,他的言傳身教,使我們終生受益。特別是他清廉寬厚的高尚品德和求真務實的敬業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劉邦顯同誌,陝西臨潼人。自幼聰穎,勤奮好學。在私塾和村小受啟蒙教育時,由於刻苦用功,學習成績優秀,即受到老師的表彰和鼓勵,也深得同學們的尊敬和愛護。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親身經曆了舊中國廣大農民飽受封建剝削壓迫的苦難,青年時期就投身革命,一心為普通百姓的翻身和解放,竭盡綿薄之力。1934年春,他以優異成績考入陝西省西安師範學校。這個學校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早在1926年和1927年就建立有共青團支部和共產黨支部。邦顯同誌在西師上學期間,就閱讀了《共產主義與共產黨》、《社會進化簡史》以及李大釗、魯迅、郭沫若的著作,思想進步很快。先後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中國共產黨,毅然投身到反帝、反封建、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鬥爭。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當天,當聽到“蔣介石被抓了”的號外後,西師的學生頓時沸騰起來了,他們紛紛湧上街頭,揮舞捉蔣“號外”、宣傳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停止一切內戰”、“釋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集會結社的一切政治自由”等八項救國主張,西安街頭到處充滿著愛國激情與團結救亡的動人景象。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受中共陝西省委指派,由劉邦顯任團長,率西師學生農村工作團赴華縣農村和鹹林中學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所到之處,農民和學生群情激昂,確實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動員和鼓舞作用,受到省委的表彰。

1939年劉邦顯同誌在延安中央黨校和馬列學院學習後,被分配到中共陝西省委工作。1940年10月任臨潼渭河南縣委書記,負責全縣黨的工作和對敵鬥爭。當時陝西國統區地下黨的工作重點,主要是落實中共中央關於“蔭蔽精幹,積蓄力量,長期埋伏,以待時機”的十六字方針。劉邦顯同縣委的同誌一起,采取表麵不動實際行動的“鴨子浮水”方式,更加縝密地進行黨的活動。一般是盡量少開或不開黨的會議,不搞公開的大規模的群眾活動,有意識地中斷同一些黨員的聯係,把一些易於暴露的黨員調離隱蔽起來。黨組織同黨員之間,實行“單線聯係,異地領導”。即一個地方的黨員隻發生垂直關係,不發生橫的關係;一個地方有兩個以上黨組織的,也不發生橫的關係,即使這個組織被破壞了,另一個組織還可以繼續堅持鬥爭。這樣縮小了暴露目標,達到了長期埋伏的目的。1947年3月至1949年3月,劉邦顯先後任中共華(陰)潼(關)工委書記和東路工委書記,管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大荔等縣黨的工作。這時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迅猛發展,黨的活動方式,已由隱蔽精幹轉變為積極開展活動,采取多種鬥爭的形式,廣泛聯係,廣交朋友,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迎接關中解放。特別是對農村的鄉鎮長和縣城的武裝力量,采取“德威並重”,攻心為主的方針,積極做好爭取工作,盡量化敵為友,為我所用。一種是“打進去”,派共產黨員去掌握實權;一種是“拉出來”,讓他們與共產黨合作,名為國民黨,實為共產黨辦事。這樣經過教育爭取,分化瓦解,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在當地縣城解放時,沒有經過激烈戰鬥,敵人縣城的武裝人員一般都起到了“開城門”的裏應外合作用,收到了好的效果。

在陝西黨內的長期爭論的“渭華問題”中,邦顯同誌忍辱負重,顧全大局,是人所共知的,也是令人景仰的。1951年開展“三反”運動時,渭華地區的一些黨員和幹部,對當時渭南地委、專署兩個主要領導幹部特殊化作風問題,提了一些批評和意見,這本來是正常的。但領導上卻認為是當地幹部“反黨反領導”的問題,對提意見的同誌進行打擊報複,甚至錯誤地逮捕和處分了一些幹部。時任地委副書記劉邦顯和他的夫人田穎以及渭南縣委書記等,也因此受到懷疑,甚至把他們也列入30名被偵查的幹部黑名單中。當時省委在處理所謂的渭南華縣問題時,沒有傾聽多方麵意見,偏聽偏信,因而有不少同誌多次向黨中央反映,認為省委的處理結論不妥,要求複查。1956年中共八大會議閉幕後,中央委托習仲勳、賈拓夫同誌召集有關同誌座談,集思廣益,取得共識,形成了《座談會紀要》。明確指出渭華問題的錯誤“是屬於地委領導上壓製民主、壓製批評的性質,而不是渭華幹部反黨反領導的問題,省委的《結論》上沒有明確指出這一點,是不妥的。”1957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指示“同意”這個《座談會紀要》,並派賈拓夫同誌到陝西傳達這個紀要。在省委常委會議上,劉邦顯聽了傳達報告後發言說:中央指出渭華問題錯誤的性質是完全正確的。所謂的渭南華縣問題,就不應當叫渭南華縣問題,而應當叫原地委、專署兩個主要領導人的問題,是他們壓製民主、壓製批評的問題。而不是渭華幹部反黨反領導的問題。這就把真實還給了曆史,是真正對幹部對曆史負責的。渭華地區的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對中央專門召開座談會,傾聽不同意見,作出了客觀公正的結論,是非常感激的。並願接受曆史的經驗教訓,“前輩不忘,後事之師”使前車之覆成為後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