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庚泉
敬愛的先輩劉邦顯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的忠誠赤子,壽高九秩,離開世間,使我懷念無窮。我是他屬下一員,他是我心中愛戴的領導人,他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任勞任怨,事無巨細,執著有方。現將他生平使我深受教育的幾件事,表述如下:
(一)竭盡心力,工作第一。上世紀60年代前期,邦顯同誌任省委常委、秘書長期間,我是會議服務人員之一,他和時任副秘書長毛嵐同誌,分管省委常委會議、省委書記處會議,以及書記處和常委成員召集的各種座談會、電話會,每次會議召開前,他倆都要認真組織和精心策劃。要求我們工作人員,對每月計劃安排的各項會議討論的具體內容列席人規模,列出提要,由他仔細推敲修改審閱後,直接送請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同誌審定。然後由我們為會議服務的人員,把每次會議決定的問題,整理出《會議紀要》。他看後對不確當之處,對照自己的筆記,仔細進行修改,並批示印發常委各同誌和相關部門,還經常詢問辦理情況或結果,務求落實,工作做得有條不紊,發揚了高度責任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困難時期,甘肅省遭災嚴重,餓死人很多,人口急劇外流,張德生書記決定支援該省救災糧2億多斤。為組織調運糧食,他與蘭州軍區、省交通廳、西鐵分局的負責人相商,組織運糧車隊和專列,把巨額糧食送往甘肅,救濟難民。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好評。
(二)全神貫注,心係百姓。1962年6月,省委決定撤銷關中地區原並大縣,恢複以前的縣(市、區),設立渭南、寶雞兩個專區,分管關中大地的各縣(市、區)。邦顯同誌被派往渭南地委兼任書記。他赴渭時輕車簡從,8月間,送他赴渭時,同車去的是他身邊的公務員、義子劉仰民和我。他在車上談笑風生,說渭南轄區18個縣(市)地處秦川腹地,地形開闊,有川原山溝,土壤肥沃,人民勤勞,種田精耕,看來經濟困難已快走上了坡頭,勞動人民生活已逐步得到改善,不再饑餓難忍。當他看到公路兩旁、原上原下,莊稼長勢喜人,又說東府地區是盛產糧、棉、油(料)、果、藥(材)的主產區之一,隻要抓好工作,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會大有希望。這番談說,使我倆和司機師傅聽得笑不絕耳。車到渭南地委,已在那裏工作的幾位領導:席槐、白興武、師謙、馮光輝等同誌都恭候歡迎。
1963年11月,省委報請西北局同意、中央批準,他又調任省人民委員會任副省長,分管農口工作(包括林、牧、副、漁),直到“文化大革命”時的1966年底。據統計部門的資料揭示,這幾年陝西全省農產品產量,連年遞增,對國家貢獻的公購糧棉有所增加。農民人均口糧在全省絕大多數地方也有所增多。社員日子較困難年段好過得多了。這一成績的獲得,無不滲透著他的心血。由此足見他對黨的事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崇高品德,值得人民深切感懷。
1964年12月15日,中央派胡耀邦同誌來陝主政(原第一書記張德生同誌因重病住院休息治療),僅200餘天。看到他在耀邦同誌主持的一係列會議上,所講的設想、建議,發言中均表大力支持,並闡明自己的深刻見解。由於耀邦同誌的設想,觸怒了西北局主要負責人,他也受到牽連,被指責思想“右傾”,欲調動他去甘肅任職。有次他和我閑聊,我違反保密紀律,向他敘述其事,他聽後泰然處之。同年8月在西北局指令下,於丈八溝招待所(今陝西賓館)召開的省委常委128次擴大會議,是一個僅有“缺席批判”胡耀邦的會議。西北局主要負責人指派西北局書記處書記王某坐鎮指揮,耗時十餘日,與會者均須批判胡耀邦,邦顯同誌雖在會上也作了批判發言,並無誇大其詞,實屬不得已而為之。一天晚飯後,王某在遊泳池遊興正濃,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同誌打來電話,我急忙由一號樓跑往遊泳池告知王某接聽,這個通話長達半小時左右。次日,王某在會上提出“批判胡耀邦同誌可告一段落,從今天起轉入討論陝西各地區各部門的生產、工作安排”。會畢後,鬥爭仍在繼續。同年10月,中央決定耀邦同誌不再回陝工作(此前耀邦因病於6月20日搭乘葉劍英元帥的專機回京治療),10月間劉瀾濤在京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會議結束後,劉告知陝西省委,中央決定調浙江省委二把手霍士廉同誌來陝主持工作。由此看出邦顯同誌的思想脈絡非常實事求是,絕不隨波逐流,這種情操在黨的高級幹部中真是難能可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