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知青再教育的興起

●兩位鄉親默默地走在前麵,用木鍁推雪,雪無聲地翻卷到兩邊,中間露出了黃土山路。

●在周秉建離開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周恩來和周秉建一起在地圖上查找她插隊的地方。

●曲折帶領10名青年在天安門金水橋前列隊,他們麵對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像,莊嚴地高聲宣誓。

● 知青再教育的興起

共和國故事·青春沸騰老三屆興起上山下鄉的熱潮

1968年5月2日,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國務院呈送《關於1968年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請示報告》。

“報告”中說:

全國66、67、68年三屆城鎮初、高中畢業生近400萬人,其中勢必有大批人要走上山下鄉這條路。下去要以插隊為主,安置方式可多種多樣。京、津、滬、浙需要跨省安排的,請國務院召開協作會議給予落實。

知識青年插隊落戶,受磨煉最大,最能體現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結合的光輝思想,但是阻力甚大,問題較多,工作確實艱巨。但不能動搖插隊為主的方針。

這時,北京市也發出《關於分配中學畢業生的通知》,強調動員“三屆”畢業生上山下鄉。“通知”引用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的按語:

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裏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號召知識青年“自覺地報名下鄉上山,服從國家的分配,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

對於農業戶口的畢業生,應迅速動員他們一律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對城市居民戶口的畢業生,凡農村有直係親屬的,應動員他們回鄉;原籍在農村而有其他親屬的,也應積極動員他們回原籍插隊落戶,參加農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凡農村沒有親屬的畢業生,各區縣都應有計劃、分期分批地組織他們下鄉上山、下廠、下礦或參加邊疆的工農業生產建設。

緊接著,山東省的濟南市和青島市及上海、貴州等省、市都相繼動員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一個上山下鄉的熱潮迅速掀起。

196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分別發出一係列關於大、中專畢業生分配的通知。

通知規定:

1966年、1967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包括研究生,一般都必須先當普通農民、普通工人,虛心向工農群眾學習,使“知識分子勞動化”。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安排他們到解放軍、地方和中央部門舉辦的國營農場去。

9月初,在天安門廣場召開的群眾大會上,周恩來也要求在場的青年“到基層去,上山下鄉,到工礦和農村去勞動鍛煉。”

11月15日,中央又發出通知:

要使他們堅定地走同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除了安排到解放軍農場、國營農場外,還可以組織他們參加改造鹽堿地、興修水庫等改造大自然的鬥爭,進行建立人民公社生產隊的試點等。

同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通知各地和有關部門,1968年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半工半讀或半農半讀學校的畢業生,於11月開始分配。分配方向是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工礦去,到基層去,當普通農民、普通工人。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關於“四個麵向”的分配原則以後,據16個省、市、自治區的不完全統計,已有70多萬名家居城鎮的初高中畢業生上山下鄉。周恩來說服侄女紮根邊疆

1968年夏天,周恩來的侄女,不滿16歲的初中生周秉建,自願報名到內蒙古插隊。

周恩來為此感到很高興,在周秉建離開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周恩來和周秉建一起在地圖上查找她插隊的地方。找準位置後,周恩來熟悉地說出了那裏的氣候、草場和民族特點等,然後語重心長地叮囑周秉建:

到了草原,要注意和尊重那裏的風俗習慣,要虛心向那裏的牧民學習。要多想些困難,想得太簡單了,遇到困難就容易動搖。

知道周秉建平時在家不吃牛羊肉,周恩來又鼓勵她到牧區要鍛煉著吃,不過生活關,就沒法在那裏紮根。

臨行前,周恩來高興地對周秉建說:

我堅決支持你到內蒙古草原安家落戶。希望你沿著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永遠走下去,和蒙古族人民一起建設好邊疆。一定要迎著困難上,決不能當逃兵。

1968年8月13日,周秉建從北京來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伊和高勒公社新寶力格大隊當了牧民。從此,周秉建在牧區朝氣蓬勃的生活著,戰鬥著。

可是不久,周秉建的心又被另一個美好的願望吸引了。1970年冬天,草原上開始征兵。參軍,是周秉建從小就有的願望。於是,她報名應征、獲得了批準,便急忙寫了封信,告訴伯伯、伯母,她參軍了。

1971年元旦那天,周秉建穿著新軍裝,興致勃勃地去見伯伯和伯母。不料,一進門,周恩來就衝著她說:“你能不能脫下軍裝,回到內蒙古草原上去?你不是說內蒙古草原天地廣闊嗎?”

原來,周恩來知道周秉建參軍的事情之後,曾派秘書到部隊去了解周秉建是怎樣參的軍,是否有不正常的手續?

周恩來見周秉建有些思想不通,就親切而嚴肅地對她說:

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但內蒙古這麼多人裏麵挑上了你,還不是看在我們的麵子上?我們不能搞這個特殊,一點也不能搞,應該讓貧下中農、工人的子女到部隊去,你在邊疆是一樣的嘛!

不僅如此,周恩來還讓鄧穎超親自打電話給有關軍區的負責同誌,讓他一定把周秉建送回去。部隊領導還是想把周秉建留下來,以為拖幾個月,周恩來也就不會再過問了。

沒想到,周恩來知道這一情況後,很生氣,他對有關部隊領導說:“你們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這樣,部隊領導同意讓周秉建回到草原。

周恩來同時還對周秉建進行了耐心地說服教育,要求她還是回到草原,在那裏幹一輩子。怕周秉建的思想不通,周恩來還特意讓鄧穎超將《人民日報》介紹張勇事跡的文章《壯麗青春獻人民》寄給她。

鄧穎超在信中寫道:

你伯伯和我一口氣看完後,很受感動。她不僅是你們知識青年應該學習的好榜樣,就是我們老一代也要向她學習。

周秉建看後很受感動。1971年4月8日,經部隊領導批準,周秉建離開部隊愉快地回到了錫林郭勒草原。這件事使廣大知青和幹部群眾深受教育和激勵。毛澤東號召青年接受再教育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以《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為題,介紹了甘肅省會寧縣部分城鎮居民到農村插隊落戶的經驗。

《人民日報》在編者按語中,援引毛澤東最新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

《人民日報》的按語中還提出:

會寧縣的城鎮居民,包括一批知識青年,紛紛奔赴社會主義的農村,在那裏安家落戶,這是一種值得大力提倡的新風尚。希望廣大知識青年和脫離勞動的城鎮居民,熱烈響應毛主席這個偉大號召,到農業生產的第一線去。

毛澤東最新指示一發表,全國立即沸騰起來了。北京、上海幾十萬人連夜上街遊行,敲鑼打鼓,熱烈歡呼。

為了響應毛澤東的號召,1969年2月16日至3月24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計劃會議決定,繼續動員400萬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2月,中央安置城市下鄉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了跨省區安置下鄉青年協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