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開始衛星工程
●1957年5月17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聶榮臻指出中國尖端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為輔,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成果。”
●錢學森提出意見:我國要研製衛星應從兩方麵做起,一是大力聚集和培養人才,二是積極爭取外援。
● 開始衛星工程
共和國故事·舉世矚目
毛澤東說我們也搞衛星
1958年5月17日,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在召開之中。在上午的會議上,有代表在發言中再一次提到中國的人造衛星問題。
毛澤東一邊吸著煙,一邊認真聽著代表們的發言。這幾天,衛星問題一直在他腦海裏纏繞不散。此刻,當聽到代表們又一次談到中國的衛星問題時,他有些坐不住了。
周恩來一直期待著毛澤東的發言。他見毛澤東大口大口地吸著香煙,便知道毛澤東要講話了。於是忙站起來,向全場擺了擺手,然後提示性地說:“同誌們,關於衛星問題,現在請毛主席講幾句話!”
全場頓時響起一片掌聲。
毛澤東掃視了一眼會場,不緊不慢地猛吸了幾口香煙,這才用濃重的湖南鄉音說道:
同誌們!近一段時間來,人造衛星問題一直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我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樣。蘇聯在去年就把衛星拋上了天,美國在幾個月前也把衛星拋上了天。那麼,我們怎麼辦?
毛澤東突然停頓下來,等全場屏住呼吸,將目光全部聚合在他身上時,他才狠狠滅掉手中的煙頭,然後將大手一揮,大聲說道: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全場頓時掌聲雷動,一片沸騰。接著,毛澤東又風趣地說:
我們要拋就拋大的,也許要從較小的拋起,但像美國那隻有雞蛋大的,我們不拋。
毛澤東話音剛落,所有與會者呼啦一下全站了起來,掌聲長達好幾分鍾。
毛澤東發話了,聶榮臻作為主管全國科學工作的副總理,毫無疑問,他得抓落實。熱愛科學的他,對一切新生事物都是很敏感的,盡管全中國還沒有一個人見過衛星是什麼樣子,但熱情是不能少的。
“八大”二次會議剛剛結束,5月29日,聶榮臻召集部分航委委員開會,會上,他聽取錢學森關於五院與中國科學院的協作分工,以及研製與發射探空火箭、人造地球衛星、洲際彈道導彈的設想意見的彙報。
隨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力學所所長錢學森、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等建議開展中國的衛星研究工作。院黨組研究認為:這是關乎國防和人民和平安寧的頭等大事,為此,抓緊做好了兩項工作:
一是,拿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規劃。
蘇聯發射衛星之前,中國科學院曾收到前蘇聯科學院天文委員會的一封航空掛號信。信中說,希望中國能建立人造衛星目視觀測網,以幫助配合觀測蘇聯的衛星。
並且,蘇方願意派出有關專家前來中國協助指導。這對剛剛起步的中國來說,自然是一次學習和實習的好機會。
應前蘇聯科學院要求,從1957年10月起,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國家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對蘇聯衛星觀測,並成立了人造衛星光學觀測組和射電觀測組。先在北京、南京、上海、昆明等地設立觀測站,1958年發展到12處。
按照吳有訓副院長的要求,籌備電子所的陳芳允等幾位科技人員自選課題,做了一個無線電信號接受裝置,不但能夠接收到衛星向地麵發射的無線電信號及頻率變化,並能計算出它的軌道,從而推測出它裏麵可能有些什麼內容。我方多次召集有關科學家座談。
科學家們認為衛星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從“任務帶學科”考慮,可以帶動諸多新興技術的發展。衛星可以民用,亦可以軍用。利用科學院已有的基礎加速研究,再加上國防部五院等兄弟部門的力量,用幾年時間,我國也能衛星上天。他們還建議科學院應把衛星列為重點任務來抓。
二是,做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模型。
為實現規劃任務,中國科學院成立了581組,專門研究衛星問題。
1958年8月,張勁夫召集錢學森、趙九章等專家擬訂我國人造衛星發展規劃設想草案,成立中國第一個衛星小組“中國科學院581組”。
所謂“581”,表示研製衛星是中國科學院1958年的頭號任務。但限於我國現有的技術條件,這項工作開始時主要進行理論上的研究。
“581”小組由錢學森任組長,趙九章和衛一清任副組長,負責籌建三個設計院:
第一設計院負責衛星、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由力學所郭永懷和楊南生負責;
第二設計院負責控製係統研製,由呂強任院長,陸元九、楊嘉墀、屠善澄為學科負責人;
第三設計院負責探空儀器研製與空間環境的研究,由趙九章和錢驥擔任科學技術領導。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貝時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蔡翹領導開展了宇宙生物學和航空醫學的研究。天文和數學還進行了軌道計算方麵的研究。培養新興科技人才的中國科技大學,在郭沫若的親自領導下也正式成立。
8月18日,北戴河會議期間,張勁夫向聶榮臻彙報了人造衛星任務的進展情況,得到了聶榮臻的大力支持。
隨後,根據聶榮臻的指示,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新技術辦公室,主管國防尖端科研任務。同時,還成立了“581”小組辦公室,負責人造衛星具體任務的實施和對外聯係。
隨著“581”小組的成立,緊接著就開始討論衛星研製計劃,從成立以來到10月初,小組每周開2至3次會議,錢學森和裴麗生、杜潤生、王諍、王士光、羅沛霖、錢文極、蔡翹等多次出席。
通過兩個月的緊張工作,與院內外31個單位通力協作,“581”小組完成了運載火箭結構的初步設計和搞出了載有多種高空環境探測儀器及動物艙的兩種探空火箭頭模型,為自力更生發展我國空間事業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8月20日,聶榮臻向中央上報的《關於12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報告》中,正式提出了研製人造衛星的建議。這是從衛星被提上議事日程後,第一次在上報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衛星的事。
10月1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躍進成果展覽會在北京中關村生物所開幕。中科院趕製出來的一套運載火箭設計圖、地麵雷達照片以及衛星、火箭模型,都送到展覽會上。
展出的兩個衛星模型裏,一個放著科學探測儀器,另一個則放了一條金黃色的小狗,原因是蘇聯第二顆衛星上天時,在衛星上放了一條小狗來做試驗。
每當參觀的人群來到衛星模型跟前時,這條金黃色的小狗便會不時發出兩聲“汪汪”的叫聲。
展覽會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等都來參觀,影響很大。
10月中旬,經中央批準,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聶榮臻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尖端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方針是:
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為輔,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成果。
毛澤東親自審閱了報告,並批準了這一方針,為以後航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培養衛星科技人才
衛星技術是尖端技術之一,研製衛星更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涉及到許多技術領域,如果我國要獨立研製,期間會有很多困難。
為此,錢學森向黨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一是大力聚集和培養人才,二是積極爭取外援。黨組同意這個意見,形成共識。
緊接著,有關單位開始著手人才準備工作。一方麵是增加科技人員,另一方麵是配備實驗室和工廠技術工人。隨後,就是解放軍總政治部幫助科學院調配8000名年輕的複員技術兵;其中一部分是鐵道部呂正操部長支援的一批老工人,這些工人於1959年分配到有關所和工廠。
從呂正操那裏調來的這部分工人,後來由於遇到經濟困難時期,根據中央政策,複員兵大部分被精簡還鄉。因承擔國防必保生產任務,經特批,才把一批經培訓,掌握了試製、生產技術的複員技術兵保留下來。
科技人員設計的儀器、設備都需要工人師傅做出來,他們不分晝夜、不計報酬,克服困難,按時完成任務。期間,錢學森親臨工廠視察,誇他們是金手藝,聽到錢學森的讚揚後,工人們非常高興。
由於科技人員隻靠國家分配大學生遠遠不夠。因此,院黨組研究采取“全院辦校,所係結合”的方針,辦一所以新興學科為主的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校於1958年5月上報,6月批準,8月招生。此時,校舍還沒有著落,火燒眉睫。錢學森讓穀羽同誌找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請求支持。
隨後,楊尚昆同誌將中央管轄的北京玉泉路一處軍產批給科技大學作校址。錢學森與郭沫若院長去看那個地方,到達的時候,一位少將已經迎候在大門口。
還沒等錢學森們開口,少將就說:“我已經明白了來意,我們立即行動,很快騰空。”學生宿舍不夠,李富春副總理批給幾萬平方米的教學樓和宿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得以按時開學。
提起人才話題,不得不說說關於錢學森的故事,這位滿腔報國熱情的科學家兼導彈專家,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突破重重阻擾,毅然回國,因此,他的這段經曆充滿了傳奇色彩。
1935年8月,錢學森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回國前,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