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形態(1 / 3)

頭肩形

形態概述

“頭肩形”是最著名的反轉形態,在形態分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可靠性相當高。根據反轉行情的性質,可以分為由多頭市場轉向空頭市場的頭肩頂和由空頭市場轉向多頭市場的頭肩底。

典型的“頭肩頂”形態,該形態好像人有一個明顯高出的頭部和兩個相對高出的肩部那樣而得名。圖中,ABC表示股價一段強有力的持續上升和相對縮量的回檔:隨著股價的強勁上揚,成交量急劇放大,當股價上升一段時間後,前期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大都獲利豐厚,於是出現獲利回吐,股價產生次級下跌。價量關係配置正常,下跌波段的成交量比上升波段的成交量明顯減少。股價的這段漲跌走勢構成了該形態的“左肩”部分。CDE表示股價的另一次上升與下跌:在經曆了短暫的回檔以後,那些錯過了上次升勢AB段的投資者趁機逢低買進,於是推動股價回升,股價的上漲超過了左肩頂點B的高度,成交量也同步放大,但低於左肩成交量。當股價越過左肩,創出新高D以後,獲利豐厚的回吐盤再次紛紛拋出,於是股價出現另一次縮量下跌,直至跌到前一次低點C附近的E,在價位上E和C基本對稱。這一次的漲跌構成了該形態的“頭部”。EFG表示第三次上漲與下跌:當股價跌至前次低點附近E時,再獲支撐而起漲,市場中那些錯過了前兩次,升勢AB段和CD段的投資者終於覺悟而大膽入市。可是,此時的市場人氣已經今不如昔,遠遠不及此前兩波,上漲時的成交量比第二階段CD(形成頭部時)還要小,股價在接近第一次高點(左肩價位)附近而無法達到第二次的高點D(頭部價位)便告下跌,股價的第三次高點F與第一次高點B大體對稱。這一次漲跌構成該形態的“右肩”部分。既然形成了“頭”和“肩”,那麼,“頭”“肩”之間必有“頸”。在形態學中,把兩次短期下跌低點的連線定義為該形態的“頸線”。如果股價跌破這一頸線,那麼頭肩頂形態便宣告成立。反之,形態構築失敗。GHI表示第三次下跌時穿破頸線,其後股價會產生一定幅度的反彈,以確認頸線失守的有效性。如果反彈高度不能越過頸線價位,那麼表明向下突破成立,頸線失守有效,頭肩頂形態形成。反之,則為假突破,頭肩頂形態不能成立。在形態學中,把這種確認某一技術位失守有效性的反彈稱為“反抽”。

形態要素

頭肩頂形態主要由以下要素:左肩(B)、頭部(D)、右肩(F)、頸線(通過CE的直線)、反抽(HI)確認(可有可無)、量價關係和時空對稱性構成。在股價走勢上由三個明顯的高峰組成,其中中間的一個明顯高於其他兩個,而在成交量方麵,則是自左向右依次下降的分布,即左肩最大、頭部次之,右肩最小。另外,在時間和空間上均應構成左右肩的大體對稱。

市場意義

頭肩頂的市場意義提示人們股價走勢即將反轉:起初,多頭力量不斷推動股價攀升,市場人氣沸騰,成交活躍。經過一次短期回調,股價走勢依然堅挺,並且創出新高。此後市場發生微妙變化。首先,高位出現量價背離,股價創新高,成交量卻並未創新高,反而較前次為小。其次,股價創新高以後的回落幅度過大,跌破上升趨勢線l(支撐線)。第三,最後的上升已經乏力,疲態顯現。最終導致行情反轉,跌破頸線,一輪多頭行情(或者牛市)就此結束。

賣出信號

頭肩頂發出的賣出信號是十分明確和相當可靠的。對於經驗豐富的投資者而言,當股價第三次縮量上升而無法超越頭部時,就應當引起高度警惕,隨時做好賣出準備。而當頭肩頂的頸線被擊穿時,便是明確可靠的賣出點。

理論跌幅

頭肩頂形態突破後的理論跌幅是根據其形態高度h測算的。從突破點起算,股價將至少跌到與形態高度相等的距離。頭肩頂的形態高度是指從頭部價位到頸線價位的距離。

頭肩底

“頭肩底”和頭肩頂相比,在圖形上正好是倒轉過來,即它的頭和肩均向下,而頸線則處於上方。圖中,ABC表示股價一段猛烈的持續下跌和相對縮量的反彈:隨著股價的劇烈下跌,成交量急劇放大,當股價下跌一段時間後,前期賣出股票的投資者大都有了很大的差價,於是出現搶底回補,股價產生反彈。價量配置出現背離,反彈波段的成交量比下跌波段的成交量明顯減少。股價的這段下跌與反彈走勢構成了該形態的“左肩”部分。CDE表示股價的另一次下跌與反彈:在經曆了短暫的次級反彈以後,那些上次錯過了高位賣出機會的投資者趁機逢高賣出,於是壓製股價回落,股價的下跌超過了左肩低點B的深度,成交量繼續縮小,低於左肩成交量。當股價跌破左肩,創出新低D以後,落差巨大的回補盤再次出現,於是股價出現另一次反彈,這次反彈的成交量有所回升,反彈一直進行到前一次高點C附近的E,E與C在價位上基本對稱。這一次的跌與漲構成了該形態的“頭部”。EFG表示第三次下跌與上漲:當股價反彈到前次高點附近時,再遇阻力而回落,市場中錯過了前兩次賣出機會的投資者終於有所覺悟而勇於賣出。可是,此時的市場狀況已經今非昔比,殺跌力量遠遠不及此前兩波,相反,低位承接明顯增強,盡管下跌時的成交量比第二階段CD(形成頭部時)還要大,但是股價卻在接近第一次低點B(左肩價位)附近而無法達到第二次的低點D(頭部價位)便告回升,股價的第三次低點F與第一次低點B形成大體對稱。這一次跌漲構成該形態的“右肩”部分。既然形成了“頭”和“肩”,那麼,“頭”“肩”之間必有“頸”。在形態學中,把兩次短期反彈高點的連線定義為該形態的“頸線”。如果股價突破這一頸線,那麼頭肩底形態便宣告成立。反之,形態構築失敗。GHI表示第三次上漲時放量突破頸線,其後股價會產生一定幅度的回檔,以確認頸線突破的有效性。如果回檔深度未能跌破頸線價位,那麼表明向上突破有效,頭肩底形態成立。反之,則為假突破。在形態學中,把這種確認某一技術位突破有效性的回檔稱為“回抽”(圖中HI)。回抽是一種特殊的回檔,其方向是從上向下。

形態要素

頭肩底形態主要由以下要素:左肩(B)、頭部(D)、右肩(F)、頸線、回抽(HI)確認、量價關係和時空對稱性構成。在股價走勢上由三個較為明顯的低穀組成,其中中間的一個明顯低於其他兩個,而在成交量方麵則較為複雜,自左向右先降後升,即左肩較小、頭部最小,右肩較大。最後以大成交量向上突破頸線。另外,在時間和空間上均應構成左右肩的大體對稱。

市場意義

頭肩底的市場意義提示人們股價走勢即將反轉:起初,空頭力量十分巨大,不斷壓製股價走低,市場氣氛恐懼,成交放大。經過一次短期反彈,股價走勢依然低迷,並且創出新低。此後市場形勢發生微妙變化。首先,低位出現量價一致,不再背離,股價創新低,成交量卻縮至最小。其次,創新低以後的反彈力度加大,突破下降趨勢線l(壓力線)。第三,最後的下跌已經無力。最終導致行情反轉,突破頸線,一輪空頭行情(或者熊市)就此結束。

買入信號

頭肩底發出的買入信號十分明確和相當可靠。當頭肩底的頸線被帶量突破時,便是第一買入點。而當股價縮量回抽,重新抬頭時,即構成第二買入點。

理論漲幅

頭肩底形態突破後的理論升幅同樣是根據其形態高度h測算的。即從突破點起算,股價將至少漲到與形態高度相等的距離。頭肩底的形態高度是指從頭部價位到頸線價位的距離。

重要提示

值得強調的是,盡管頭肩底和頭肩頂一樣,都屬於頭肩形,但是頭肩底的形態特征和市場涵義要比頭肩頂複雜得多。除了上述內容以外,頭肩底與頭肩頂相比還有以下區別:第一,在頭肩底的形態內,回抽多數會出現;第二,頭肩底的突破,需要有較大成交量配合;第三,頭肩底形成的時間較長;第四,頭肩底波動幅度較小,有時往往是平肩。

雙重、多重形

形態概述

“雙重”“多重形”是十分常見的轉勢形態,其中,多重形的可靠程度僅次於頭肩形。根據行情的轉勢特征,雙重、多重形可以分為由多頭市場轉為空頭市場的頂部形態和由空頭市場轉向多頭市場的底部形態。

雙重頂與多重頂

“雙重頂”簡稱“雙頂”或“雙頭”,也稱“M頭”,股價在有量配合的情況下上升到某一水平之後,開始回落,成交隨之減小,當回落到一定低位時,獲得支撐而企穩,股價重新上升,成交再次放大,但是,這次放量過程明顯不及前一次,股價也在前一次高點附近遇阻回落。於是,在兩次衝頂未果的情形下股價走出下跌行情,並且跌破前次回落的低點。在形態學中,把通過這個低點的水平線稱做該形態的頸線。股價跌破頸線以後,往往會產生一個特殊的反彈過程(反抽),如果這次反彈不能越過頸線價位,那就意味著雙頂形態的成立。兩個以上(主要是三個)的峰頂相差不遠,形成數次衝關不成的現象,叫做“多(三)重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