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龍

五年前,也就是2003年,我們聘請賈平凹先生這樣的文學大家,來做我們人文學院的院長。目的就是要為我校廣大師生樹立個楷模,加快我校的人文學科和人文精神、文化素養建設。幾年間,平凹先生不僅自己的文學創作豐厚,更為重要的是,他作為我校人文學科的領軍人物,在我校人文社會學科建設,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於更進一步濃鬱我校的文化氛圍,提升我校師生的人文精神與文化素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平凹老師親自為學生授課,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更多的知識,而且對激勵學生奮發有為,確立高遠的人生目標和誌向,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他那誠實的品德、敏銳的洞察力、平易近人的作風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健全的人文精神和令人欽佩的文學藝術創造魅力,感染著廣大師生,融會在我們的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已經成為我們學校文化精神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這也是我所感到欣慰的。

因為,自擔任校長以來,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一所工科大學,辦成國際知名的特色顯著,而又學科交叉融會的綜合性大學?大學文化氛圍和人文精神的營造與凝聚,是任何一所現代大學都不容忽視的。對於我們這樣一所以建築土木工程為主體的工科大學,這一方麵顯得更為重要。我們聘請賈平凹做我們的人文學院院長和學科領軍人,不是為了圖個虛名,而是要倡導一種文化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大學文化理念,追求的是一種大學文化創造的境界。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幾年間,我們不僅注重於學科交叉、融合,開設了建築文化博士點,而且建成了校史館、建築館、材料館、賈平凹文學藝術館、音樂館等,將科學、文學、藝術等相融合,共同建構起我們的校園文化精神。

不論作為一校之長,還是文學愛好者,平凹老師作品的忠實讀者,我一直都非常關注他的創作。利用工作之餘,我幾乎讀了賈老師的所有作品,包括他去年新出版的長篇小說《高興》。在閱讀他的作品中,我體味到了一種文化精神,一種社會曆史的滋味,一種生命人生的韻致,更體驗到一種人類的大愛,一種文學藝術創造的審美境界。

比如他的這部長篇小說《高興》,作為《秦腔》的一種創作的延續,就充分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精神,非常細致而深刻地描寫出我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尤其是農村改革深化的偉大曆史進程中,人與社會的艱難、痛苦而又偉大的曆史進步。作品用非常洗練的筆法,通過高興及其幾個進城尋求生存的農民,真實地再現了處於社會底層人物的社會曆史命運和生存狀態。平凹老師不僅寫出了他們的生存狀況,更深入地思考並揭示了他們的精神情感追求。正像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星先生所言,這部長篇小說是“繼《浮躁》《廢都》《懷念狼》《秦腔》之後,賈平凹小說創作的又一新高度,它的意義不隻在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新世紀以來,這類題材的作品已成中國小說創作的一大主流,而在於作者心靈滲入融合的深度,社會文化批判的力度,對人的生命和價值的人文情懷,以及在汙泥中長出蓮花,在死亡氣息中發現鮮花的耳目一新的審美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高興》在此類文學創作中,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和藝術境界。所以,這部作品,又像這部評論集中有的文學研究專家學者的分析研究以及所作的評價那樣,它真實而客觀地反映了傳統鄉土中國敘事的終結和新的鄉土中國敘事的開啟。不僅對於了解進城的鄉下人的生活與現狀,而且對於了解我們的整個社會現實,都是一個真實的解讀文本。